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常识 > 正文
已解决

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

来自网友在路上 11128112提问 提问时间:2023-08-11 03:21:32阅读次数: 112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12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家谱填写辈分格式】,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2、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中常用词语和文武官称

1、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

记载家谱的卷轴,家谱轴子的幅面较大,一般宽1.46米左右,高1.85米(来丁尺寓意添丁进口)。家谱轴子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供奉历代宗祖(祖宗)之位”八个字(千万不能写之神位,古代传说人死后做的是鬼,鬼和神根本就不一个概念)。

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

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早先的社会,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特别是贫苦农家的女人更是如此。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就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等的称呼了。

家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显示出明确的宗法伦理观念。在家堂的最上方的那两位端坐的老人,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可见其至高无上。在古人的心目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在家堂那一个一个小格子里的名字,正是由辈份而来的“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的反映。其次,“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对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顶礼膜拜,正是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观念。另外,人们在这种祭祀过程中,除了表达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外,更在于他们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们的灵魂就能够保佑其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家谱轴子填写方法

首位为最高辈分,但是由于历史变革,许多老人的名讳已经无从考究,我们以“供奉历代祖宗之位”代之。

有些区域一行为一代,按家族排行顺序依次填写;有些区域一行为两代,同一行中右侧比左侧辈分高

单个牌位的书写:有一些区域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有一些区域是按照中间分开,家族男性挨内,妻室靠外先考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母)伯考、伯妣,叔考、叔妣(去世的叔叔伯伯)

先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爷爷奶奶)先伯祖、伯祖妣

曾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

高祖妣(尊称自己去世的父亲的太爷爷太奶奶,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家谱轴子的发展

一般没有具体的规格标准,大部分以146cm*185cm和150cm*200cm为主,主要悬挂于正房夹墙,轴子前摆供桌,供品大致分四荤四素四干果四馒头,供品前摆放香炉蜡台。

早年间,由画师设计出草图,然后经过画师数日辛苦,手工绘画而成,其颜料色差较大,且不适合多年保存。

近年来,随着电脑数码设备的发展,诸多的设计师利用现代化机器设计原稿,高清机器出图,轴子大方美观,色泽亮丽,不退色、不退光,适合长时间保存,且清晰度很高,花鸟鱼虫活灵活现。

请家谱(请轴)

请家谱轴子,又叫请老爷老奶,是中原地区过年祭奠祖先的习俗。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在“文革”“破四旧”的时候,也会在年三十中午,在胡同口偷偷地在烧上几个髁(ke,四声,纸元宝),把轴子请出来,只不过祭奠完毕就很快送走(收起来)罢了。把轴子拿出来,工工整整地挂在北屋东面(正面为天地神位、西为佛)的墙上,八仙桌子就摆成了供桌,桌上再摆上菜肴、果品、筷子。菜肴有鸡,有肉,简单的也有四荤四素,上边都放上一点菠菜摆成十字,果品有苹果、橘子等;先是在香炉里烧上一炷香(四根,古传供奉神灵是3根香、鬼是4根,包括磕头都是神3鬼4),再点上两支蜡烛。寓意祖宗已请到,

年三十中午一般都包饺子,做好午饭,端两碗摆供桌,然后烧一张黄裱纸,磕头,把饺子汤倒供桌前,然后才能开始吃饭。

除夕晚饭时轴子香炉点香和蜡烛,大年初一早上有吃饺子的习俗,同年三十中午一样供奉过轴子,祖先开始享用我们晚辈供奉的祭品。这个时候,就有街坊邻居和本家来拜访。

大年初五、初六、十五、十六、十七同样进行年三十的供奉,正月十七午饭后,在供桌前焚纸点香,叫送祖宗,即把轴子收起来存放,预备次年请轴子。

2、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中常用词语和文武官称

家谱中的常用名词【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日考《礼·曲礼》:“生日父…死日考”,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家谱填写辈分格式?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

家谱填写辈分格式

家谱中的常用名词

【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日考。《礼·曲礼》:“生日父…死日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

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日父、日母、曰妻; 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谥shi,读“是”音)帝王、贵族、大臣和士大夫死后,依

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

世和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和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

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承桃】(桃tiao,读“挑”音)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

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早卒】早年去世。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

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

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

【致仕】官吏因年老或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而辞去官职,这就是古时的“致仕”(退休)制度。

【一品夫人】正、从一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夫人】正、从二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淑人】正、从三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恭人】正、从四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宜人】正、从五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安人】正、从六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孺人】正从七品,正、从八品,正、从九品官员妻子的封号。

【乡饮耆宾】明清制,每岁举行一次,朝廷使州县遴选年高德勋之士绅,

头名为耆宾,次之者为介宾,余者为众介宾。以乡饮酒礼誉之,授“乡饮耆宾”

等称号。

【寿官】为明清时的一种闲职官员,没有具体的职事,类似现在的荣誉称号,是对高龄老人(一般要超过85岁)的荣典。

【耆儒】指年高的学者。耆:指60岁以上的人。

【直隶】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为直隶,有南、北直隶之分清代设直隶省,行政中心设在保定。明清时,不属府而直属省管辖的州称“直隶州”,属府管辖的州则称“散州”。

【堪舆】堪舆即风水。《淮南子》中有:“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堪即天,舆即地,堪舆学即天地之学。

【堂号】“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

“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浚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说丘和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再如彭城刘氏、弘农杨氏,清河张氏,太原王氏,西李氏,吴兴姚氏,高阳许氏等也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

【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线索连成的家庭组织群

【世系】又称脉络图,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父子关系系统,也叫世系表。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通常是五代为一表。世系在宗谱中表述父子关系的纲与目,则纲与目的统称。

【纲】又叫脉络图,在宗谱中表术父子关系的吊线图,则树状线图。

【目】家谱中对个人信息的基本介绍包括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葬于何地及朝向、娶妻、生子和生女等文字记叙部分。

【祖籍】祖宗的出生地。在宗谱中一般指始迁祖的迁出地。

【始迁祖】同一姓氏或一个村庄或多个村庄的聚居地中,第一个从祖籍搬迁来的家族成员。

【房支】又叫支房和房头。是指按某一代或家族成员各自发展多代或多个家庭单位而形成的小世系单位。

【派语】辈份表。表明家族世系次序先后关系的文字表。又叫字辈、辈轮、派行、派语。

【世序】在家族世系中的代数。

【家训】家族的法规。内容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和守法等方面。其中一部分包括规约、训语和庙规。

【规约】族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家法。

【训语】教人做人行事的道理,也称为家教。

【庙规】家礼。为家族祭祀礼仪如:祖庙、祠堂组成、祭祀和婚丧礼仪等。

【祠堂】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则神位、世次和田庄管理以及祖坟和各房墓地的分布和坐向。

【谱名】某人在宗谱中使用的名字。一般带有字辈字,而非宗谱的名称。

【号】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剔称。

【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家谱中常见文官职

【司厅】驿丞。明清时各州县设驿站之地,均设驿丞。掌管驿站中仪仗、车马和迎送之事。

【翰林院】官署名,唐初置翰林,为内廷供奉之官,本以文学备顾问,得

参谋议,其时医、卜、使、术和方士僧道,皆得待诏翰林,非尽文学之士。玄宗开元初始置翰林院,以张九龄、张说和陆坚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制。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和医官四局。明将著作、修史和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清沿明制,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中特派,所属职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无定员。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设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和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国子监设祭酒、司业以及学正、助教、主教、主事、收掌和对读等学官,品秩为从正四品到九品。

【内三院(内翰林)】清官署名,天聪十年(1636),置内国史院、内秘书

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九年改为内阁。

【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

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

“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和“敕赠”。

【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貤封】(貤yi,读“移”音)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

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

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恩荣】由皇帝批准下旨,赐与荣典,予以褒奖,为“恩荣”。清中期以

后,冠以恩荣的官秩,多由朝廷筹饷特许而捐纳取得的品级。

【拣选】各省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

【署理】是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的意思。

【庠生】(庠,“祥”音)明、清时,府、州和县学的生员为生。

【生】明洪武二年(1369),朝廷令府、州和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

州、县以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后来名额增多,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称附学生员。清沿明制,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月给廪饩银四两。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廪生可依次升国子监学生,称岁贡。童生应试,例须觅廪生具保无冒籍、顶替和匿丧等情,称廪保。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和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

升入京师的国子监(学)肄业,称为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举人】明清专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

【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式,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

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凡列衔皆先书赐进士及第或出身。

【土官】“土官”是相对于“流官”而言,土官是封建王朝封赐的少数民族地方官。

文职官员

【大学士】官名。唐、宋、明和清皆设,职权不一。唐中宗景龙二年(708)

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宋有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以首相、次相分领明初政归六部,洪武十五年(1382)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大学士以备顾问,秩仅五品。其后增设谨身殿大学士。宣宗时,杨士奇、杨荣和杨潭入阁,乃以师保尚书兼大学士,官尊于六卿。清因之设殿(保和、文华和武英阁(体仁、文渊和东阁)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二人,秩皆正一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遂为宰相之职。

【庶吉士】官名、明初果《书·立》“常士”之义、置古

士、六科及中书皆有之,水乐二年(1404)始专于翰林院,以进士之长文学

及书法者任之,清因之,设常馆进士试后考前列者,得选用为古士业三年期满再经考试,等分别授职,谓之馆二甲进士编、三甲授检计,不入选者、内用六部主事,内图中书;外用如县。

【六科给事中】(给读“几”音)官名,明沿前代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开始分为、户、礼、和工六料、各设给事中助皇帝处理奏章,查驳正六部之误。每科又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以司之,给事中衡即在门外东西朝房,章要均必经其手,故权努光重、与各道监察御史合称道,同有建及进谏之、又合称台组,指御史,垣指给事中,清初沿明制,六科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给事中满、汉各一人为正五品正元年(1723)始并入都察院,职权范围已大为缩小。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科,仍通设给事中。

【光禄大夫】文、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晶升授特进光大夫,

从一品升授光大夫;清正一品。

【荣禄大夫】文、武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代正一晶初授特进荣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清从一品。

【资政大夫】文联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资善大夫,升授资大

夫,加授资德大夫;清正二品。

【通奉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中大夫,升授通大

夫,加授正大夫;清从二品

【通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清正三品。

【中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清废。

【中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加授中议大夫;清从三品。

【中宪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清正四品。

【朝议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清从四品。

【奉政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清正五品。

【奉直大夫】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从五品。

【承德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正六品。

【儒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德郎。

【文林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清正七品授林郎,吏员出身者授宣议郎。

【徵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为从七品初授从事郎,升授徵仕郎。清从七品。

【修职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正八品。

【修职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清从八品。

【登仕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九品初授将士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

【登仕佐郎】文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九品初授将士佐郎,升授登仕佐郎;清从九品。

【天官】以冢宰为天官掌邦政,乃百官之长。唐指吏部长官。

【地官】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攘邦国。主管教

化的官,为六卿之一。唐武后曾一度以改户部为地官。

【春官】《周礼》以宗伯为春官,掌邦礼。后春官为礼部的别称。

【夏官】夏官以大司马(兵部尚书)掌邦(军)政。

【秋官】主刑,大司寇(刑部尚书)。

【冬官】大司空为冬官,掌管工程制作,后也以冬官为工部的通称。

【大司徒】地官,主管教化的官,为六卿之《国语》周上,“司徒协

旅”,注称掌合师旅之众。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称司徒,主管教化,为三公之清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翰林】翰林,即文翰之林。翰林院是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

【翰林院待诏】明清时,翰林院中置有待诏官职,掌校对章疏文史,官秩

从九品。

【主事】明代为各部司等官中最低的一级,官秩正六品。清代沿袭。进士分到各部,先补主事,递升员外郎、郎中。

【署正】在清代,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神乐署,官秩为正六品。

【典籍】官名。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官秩从九品。

【礼部儒士】明清时在礼部设的文笔官员。

【光禄寺署正】光禄寺为掌管宫廷膳食的官署下设四署,署的主官为署正,官秩从六品。

【鸿胪寺序班】鸿胪寺为掌管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的官署。主官为鸿胪寺卿。序班为鸿胪寺属员,官秩从九品。

【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为明清省级地方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为布政使,官秩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布政司理问】布政司设理问所,掌勘核刑名案件。理问所设理问一人,官秩初为正四品,后降为从六品。

【布政司经历】布政使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秩为从六品。

【卫经历】卫设经历司,管理文牍、军民词讼及儒学等。经历司设经历职官一人,官秩从七品。

【攒典】明代称仓库、务、场等处的吏役。

【知府】官名,明清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明为正四品。清沿明制,官秩为从四品。

【府同知】官名,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官秩为正五品。

【府通判】知府的属官,主管地方治安,官秩为正六品。

【府经历】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官秩为正八品。

【府大使】府中管理专项业务的官员,官秩从九品。

【知州】州的行政长官,官秩一般是五品或六品。

【州同知】明代地方各州之副职,官秩从六品。

【州同】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

则与州判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官秩均为从六品。

【州判】清代知州的佐官。属于直隶州的,相当于州同知;属于散州的,

则与州同分掌粮务、水利、海防、巡捕诸事,均从七品官。

【学正】学官名。明清时州设学正,掌教诲所属生员。官秩为从六品。

【州吏目】州官的属员,掌理官署内部事务,官秩从九品。

【知县】官名。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官

秩为正七品。

【县丞】官名。县之副职,官秩为正八品。

【主簿】官名。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官秩为正九品。

【教谕】学官名。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官秩为正八品。

【训导】学官名。明、清于府、州和县学均置训导,辅助教授、学正、教谕教诲生员。官秩为从八品。

【典史】官名,知县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官秩为从九品。

【员】吏员是衙门中操办具体事务的人员,又称典吏。

武职类官名

【骠骑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镇国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昭勇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护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怀远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明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宣武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威将军。

【武德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武略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昭信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乘信校尉。

【忠显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明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建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一品。

【振威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一品

【武显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二品

【武功将军】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二品

【武义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三品

【武翼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三品

【昭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四品。

【宣武都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四品。

【武德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五品。

【武德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五品。

【武略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六品。

【武略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六品。

【武信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七品。

【武信佐骑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七品

【奋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八品。

【奋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八品。

【修武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正九品。

【修武佐校尉】武职官员的官阶称号。清从九品。

【巴图鲁】清朝时期赏赐武将的封号。一般而言,巴图鲁勇号有两种,第一种只作巴图鲁,不再加上别的修饰词语,是为普通勇号;第二种在巴图鲁之还添加其他字样,是为专称勇号。

【云骑尉】清代为世爵名。为奖赏作战有功或阵亡将士而授的爵位。

【都司】明清武官名,官秩正四品。

【守备】明清武官名,官秩正五品。

【镇抚】明代武官名,主管巡察、缉捕,官秩从五品。

【千总】明清武官名,官秩正六品,又分为营千总、卫千总和守御所千总等。

【把总】武官名,明设营的统兵官位次于千总;各地总兵属下军官,位次

于守备。

【千户、百户】宋元明卫所掌兵千人的武官名,元置大都督府,管辖三卫三府。卫府都有千户所,有行军千户、屯田千户、守城千户和钦察千户等名称。

后千户所改为兵马司。明京卫也有千户所。千户下设多个百户所。

【外委】清代额外的下级武官。外委千总官秩为正八品,外委把总官秩为正九品。

【舰船正管】清代海军武官名,即舰长,由千总充任。

【巡检】明清时,掌管社会治安的武官,官秩为九品。

本文关键词:家谱填写辈分格式怎么写,家谱的辈分怎么称呼,家谱的辈分,家谱的字辈怎么写,家谱辈分怎么排列顺序。这就是关于《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相似问题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家谱填写辈分格式,家谱轴子的发展和填写方法!":http://eshow365.cn/3-9956-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