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13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2、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1、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听不懂的莆仙话,是一种什么语言?
图:石瞒宇
“福建话曾被网友列入中国最难听懂语言的排行版。殊不知,作为汉语七大语言之一的闽语其内部也是四分五裂的,有闽北语、闽东话、闽南语、闽中语和莆仙话。莆仙话又称为兴化话、莆田话,莆田本地人自称本地话,主要流行于莆田市及其周边部分乡镇,与其他兄弟语言无法有效沟通,福建省内部的各方言彼此间都不能有效沟通。所以其他省份的人提到的“福建话”实际上是五种语言……
蓝天下的莆田绶溪,图:泛舟视觉
曾有个老笑话,话说两位莆田学生一起在北京上大学,有一天就着一道数学题用莆仙话讨论起来,教授听到后以为他们在吵架,就连忙跑过去说:“别吵架、别吵架,有话好好说!”因为莆仙话比较特别,所以在非莆田地区使用确实会让人摸不着头脑。莆仙话相对于国人最多使用的官话来说确实让大部分人听不懂,并且连一个字都难以抓住。那这种奇特、又小众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莆仙话是中国最古老的声音之一,被喻为中古汉语的活化石。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普通话的普及,莆仙话的继承出现了断层,城市里听不懂、不会讲莆仙话的小孩越来越多。
莆仙话从何而来?
兴化府古城地图,原来的城墙所在,就是现在的旧环城路
莆仙话作为闽语的一支,早期形成的过程和福建其它地方的闽语类似。汉武帝灭闽越国以后,福建地区逐渐受到中央的直接管辖。南征、戍守留下来的汉兵,或者早期的官员任命,使得一些中原汉人落户闽地。那个时候,莆仙地区开始渐渐接受较大批量的汉人。此后,西晋永嘉之乱,唐末五代之间的战乱,以及宋末南宋朝廷流亡,途径福建期间,莆仙地域每次都会接纳相当大规模因躲避战火的南下之人。而每一次外来人口大规模的迁入,都对包括莆仙话在内的任何一支闽语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移民的人口来源不同,迁入年代各异,所以落户之后,各自带来的不同方言在闽地扎根、发展,相互交融。
平海卫,图:woozii
台湾学者张光宇在《闽客方言史稿》中就说了,闽方言分为四个语音层次——西晋时期带来的中原东部方言与中原西部方言,南朝时期江东地区的吴语,以及唐宋时期的长安文读。不同时期的语音就像地质构造一般在闽地叠层,不同地域的方言在闽地有机结合,成为包括莆仙话在内的各个闽语的前身。正是因为如此,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可以在莆仙话中捕捉到千百年前使用,但是现被广泛弃用的词汇。如上个世纪末,莆仙的老人们称棉衣为“古贝衫”,称棉布为“古贝布”,还有方言儿歌里出现的“古贝花”、“古贝籽”等与“古贝”有关的叫法。翻阅唐宋的史料,才知道“古贝”或“古贝草”是唐宋人对棉花的称呼。
莆田制作红团,图:林两棵
在近代,当代汉语和外语也对莆仙话产生一些影响,如莆仙人把车轮辐条称为“实木齿”,其实这个词汇来自英语Spoke。清末莆仙人下南洋谋生,最早从事黄包车、苦力行业,后来逐渐垄断自行车、摩托车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回传了相关词汇。
对于莆仙话的形成、独立的过程,其实是没有详细历史记录的。可能因为福建省内山地较多,加上农耕社会时期人口流动相对较小,导致各地居民之间交流较少,经过长时间的各自演化,不仅是莆仙话与其他闽语有着根本性的分歧,其他闽语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此外,从现代福建的方言分布来看,福建省内的几个大的方言分布范围多数和宋以来形成的州府境域大体重合。农耕社会时期多数民众外出时最多也只是到县城、府城而已,也许福建各地的这一格局是依靠县城或者府城的辐射渐渐形成的。
林居裔在游洋山区举义旗,图:消逝的乡音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78年),仙游县爆发了由林居裔领导的福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为震惊,坐立不安。这场起义最后以林居裔“遂率众降”而告终,但宋太宗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林居裔爆发起义的游洋设立兴化军,以游洋为军治;置兴化县为首县,以林居裔的住宅为兴化县署,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二县归兴化军管辖,以加强这一带的统治。
此后,兴化军跻身于“八闽”,生活在兴化这一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名为“兴化人”的人群闻名于世。作为“兴化人”的标志,莆仙话的形成并不像行政建制的调整那样有着明确的记载,也许当年木兰溪流域的闽语可能在此之前就与外地产生分歧,或者也可能滞后于兴化军的成立。兴化军的成立可能并不是莆仙话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不管怎么说,兴化军的成立加剧了莆仙话与福建各地的闽语的差异,在这千年左右的时光中不断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莆仙话现状如何
莆田市博物馆,图:李志杰Mc
莆仙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古代的兴化府、今天莆田市境内。方言分布虽然容易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但是往往不和行政区划所划的境域完全重合。也许是因为行政区划的微调,或者先民在迁徙的时候越界,在与莆田市交界或隔海相望的平潭、福清、永泰、德化、永春、泉港等市县区,与莆田市相邻的一些村落、甚至是几乎整个乡镇,都对内通行莆仙话。虽然他们不时受到所在地的强势方言影响,显得与莆田市境内的莆仙话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的口音或多或少都能在与之交界的乡镇的口音上找到影子,对于我们生活在本地的人而言,甚至还能有一种意外以及亲切感。
莆田特色民俗,元宵冲花,图:大师之路
但莆仙话的流播远不及于此。也许是莆仙地区的人口密度一直爆棚,人多地少的尴尬局面长期存在;也许莆仙地区历史上遭受一些灾害,使得当年一些民众为了谋生,出门向外寻找他们心中的“人间天堂”。除了相邻的福清、永泰境内还存在着少部分已经离莆田境界相去甚远的“飞地”之外,莆仙地区的沿海渔民也驾船北上,漂至闽东北沿海,所以今宁德沿海各县市区都有存在莆仙方言岛的记录。甚至继续北上,到达浙江沿海。
明清时期,福建对岸的宝岛台湾渐渐得到了开发,从今天台湾岛上的冠以“兴化”二字的地名(例如兴化寮、兴化店等)来看,无一不是莆仙人迁移宝岛台湾开荒的有力例证。近代以来,莆仙地区又有更多人下南洋谋生,使得东南亚地区也零零星星分布着不少莆仙人。只是因为莆仙人本身人口基数太少,习惯往外迁移的人可能也仅仅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乡镇,难以在外形成规模。有些人可能已经被其它民系的人所同化,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再难找寻。而有些人仍然坚持母语,保留特色,我们还能找到他们。也许遇到他们的时候可能有着更浓厚的亲切感,不过他们的莆仙话的口音可能已经产生较大变异,甚至在不就得将来也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以莆仙话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莆仙戏,图:网络
莆仙话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大家发掘,可事实上可能很多秘密还没发掘莆仙话就慢慢走向式微了。最初由于旧时使用的一些书面语用字的读音,仅仅用于旧式私塾里,还没来得及进入口语。随着新式教育不断兴起,特别是建国后国家开始推广普通话后,这些字音便失去了使用范围,率先消失。已经进入口语中的文读音,因为方言口语尚未消失,仍然发挥沟通交际作用,故还能幸免。直到不久前,许多年轻父母已经不教子女莆仙话,校园中莆仙话的声音也渐渐消失。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些还会说莆仙话的人逐渐老去后,莆仙话的生命也将走向尽头。想到这里不免怅然。方言土语本是汉语的变体,在车马不快的旧时代,因地理阻隔造成互通不便,因时间久远造成各自变异,因教育普及率差造成许多民众对共同语言一无所知。在交通便利、教育普及的的今天,不论莆仙话也好,各地的方言也罢,消失似乎成了时间问题。
莆仙话向何而去?
莆田涵江一小庙,图:曾清风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文化语言的大融合,有明显地域局限性的莆仙话的传承受到严重冲击,渐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方言,处于消亡的边界。
莆仙方言分为文读和白读,文读是读书识字所使用的语音,白读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的语音。目前莆仙话文读消亡的危机较白读更加严重,白读这类生活化的语言随着日常生活中部分莆仙人的使用,还能够保存一代两代。但对于文读来讲,以前莆仙的私塾先生均用文读授课,一代一代可以流传,而如今的学校课堂均改用普通话。
莆田妈祖文化,图:山间竹笋
莆仙话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莆仙文化、莆仙戏剧以及妈祖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是一种基础性的方言、文化研究。然而,目前莆仙话的保护与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莆仙话文字性语料的记载与保存不完整;另一方面,莆仙话音像资料的搜集也存在极大的空白。到目前为止,莆仙话没有统一的注音规则当作标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根。每个语言都是一个大文化,大文化里面就是一个博物馆,把博物馆炸烂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方言消毁掉了,也带着把这个方言附带的许多文化同时毁掉说方言是一个种族传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放弃方言就等于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莆仙话对土生土长的莆仙人来说,是最亲切的沟通方式,我们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会说莆仙话。莆仙话该向何而去?
2、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
莆仙人有一个特点,总喜欢运用莆仙方言俗语。讲出的话既生动又形象,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天就给大家讲几个莆仙方言俗语典故来源。这几个俗语都产生于宋朝,所以咱先来讲讲这个历史背景~
宋朝历史背景
宋代经常发生饥荒,每次发生饥荒时都出现大批的难民,多时达到数十万或数百万。宋元符元年(1098),淮东路设官房,供给那些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居住。每月供给口粮,有病的人提供医药,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
直到北宋末年,蔡京当国,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其中安济坊用于慈善医疗,漏泽园用于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北宋时的居养院主要由国家直接补助。到了南宋,居养院的钱粮转变为由地方单位以独自确保财源的形态发放。
孤老头大样在当地乡绅和村民眼里,孤老院是官府在枫亭地方设置的一种机构,那么孤老院中的管理人员都是有身份的人。因此,乡村中若是每当逢年过节或有什么重大事情商议,如募捐、修桥、做路等,村中的乡绅们就把孤老院中的孤老头作为官府机构中的代表人,敬请他参加。
话说这个孤老头,本是一个在官老爷面前唯唯诺诺的无权无势衙兵,初次能被当地人捧为贵宾邀请去参议村中大事,顿时感到荣耀无比。
某个元宵节之前,村中乡绅又到孤老院邀请孤老头参加村中的欢庆大宴。酒足饭饱之后,这位孤老头醉熏熏地回到院里,躺在床上细细地回思,乡绅们为何屡屡邀请他的原因。忽然他想到,我虽然是个不入流的衙兵,可毕竟是官府里的人。而那些乡绅,别看在乡村中有权有势,再有什么权势,也不过是没有一官半职的民丁百姓仔。相比之下,我是官,他们是民,他们当然就要敬我捧我。想到这里,首次尝到了权势的滋味。
从此以后,孤老头参加乡绅们邀请的会议一多,就由初次的拘束,慢慢地变成了自然的习惯,随之也就慢慢地大模大样地托大了起来。直到后来,他每参加会议,就大咧咧地坐在首席的位置之上。乡绅们见到这位孤老头这么托大,也不敢吭声,每次都知趣地把大位留给他坐。底下的村中百姓可看不惯,便议论纷纷地说:“这个孤老头,真厄这曹(这么)大样。”大样,就是托大坐大位,或什么都要管。久而久之,“孤老头大样”这句发泄不满的话,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一个俗语了。
莆仙方言词汇中有个规律,即是词头的第一个字往往会变音,如“孤老”一词的第一字“孤”,发音时就音变为“古”。为此,有些地方的人就把“孤老头大样”俗语,说成“古老头大样”。
同时,在“孤老头大样”这句俗语中,会衍生出好几个莆仙方言词汇来。如,在日常中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你大古。”或“你会这么古。”其意思都是嫌说,你怎么会这么托大。其中的“古”,实际上是用孤老中的“孤(古)”简缩了“古(孤)老头大样”的整句的含意。这是由于莆仙方言中存在着一种不言而喻的语境。
为此,听到“古”这一字,听者就会心领意会地明白是嫌他“古(孤)老头大样”。有时,人们也用孤老中的“老”来代替“古”,说成:“你真大老了。”或者说:“你会这么老。”有时也说:“你怎么老老到给坐这里。”表达的意思都一样,都是指托大,什么都要管。
石头浸久就会象绿阶,椅仔坐久就会象蛀人或多或少都有贪小便宜的习惯,枫亭塔斗山下孤老院中的老头也不例外,刚到枫亭孤老院时,念救济院内这些孤寡老人孤苦伶仃,对他们的日常起居照顾,还算是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久了,就慢慢地有了贪小便宜的念头,刚开始只从救济粮米中偷偷地克扣一小点,后来越来越胆大起来,不但克扣,而且向上谎报粮食的消耗量,把额外加拨的官粮也敢贪污走了。院内的孤老们明明知道孤老头克扣他们的口粮,就是忍声吞气,不敢声张。
周边的村民偶尔与孤老交谈接触,从孤老的脸上表情也就知道他们是受孤老头欺压的无奈情状。村民们本来对孤老头在逢年过节或重大会议中所表现的大模大样托大官相就很不满,现在又可怜孤老们的处境。于是,就有人想要找机会来整治整治一下这个孤老头,给他一个教训瞧瞧。
中秋节前的一个夜晚,村中一个好作弄人的小青年,偷偷地跑进村中祠堂,把那把大位的交椅锯断后又再假安上。第二天,乡绅们和全村人济济一堂地聚在祠堂中,等待着孤老院孤老头的到来。这时,孤老头姗姗来迟,只见他腆着肚子,摇摇摆摆地走进来,大模大样地往大位交椅上一坐,蓦地“啪”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瞧他那仰天摔倒的熊样,乐得众人偷偷掩口暗笑。乡绅们慌忙不迭地将孤老头扶起。孤老头爬起身来,一把抓过交椅细瞧,顿时脸色一变,一声不吭地悻悻走出祠堂。乡绅们见状,暗暗叫苦,这下子可闯了大祸。
果然,第二天,孤老头就把村中的乡绅告上县衙,说是特意设计侮辱官差,以伤官府面子。县令即差派县尉凌景阳到枫亭调查此事。
县尉凌景阳为人正气,来到枫亭之后,首先询问村中乡绅,乡绅们也一时说不出其中的原因详情。特意设计侮辱官差,是个不轻的罪,若是罪名成立的话,必定会连累全村的百姓。这时,村中一位知内情的私塾先生递给凌县尉一张字条,只见上面简单地写着两行字:“石头浸久就会象绿阶,椅仔坐久就会象蛀。”并在“坐久”和“象蛀”下面画了圈。
凌县尉见这字条,思索了良久,即刻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原来这字条中的意思,既是申辩孤老头是因为坐了象蛀的交椅而摔倒的,并非有人特意设计害他的理由。又是暗指那个孤老头在孤老院中位置“坐久”了,必定会“象蛀”。凌县尉看了这字条,他即刻联想到在县城中早有耳闻枫亭孤老院的孤老头有不端的行为,即刻将调查的重点转向孤老头。经过严密细致的调查,果然查出孤老头种种不端的事实,凭实上报县令,经坐实,县令就将这位孤老头绳之于法,以警效尤。孤老院的孤老们和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此事传出以后,“石头浸久就会象绿阶,椅仔坐久就会象蛀”这句话,也就成了当地的一句俗语。
麻疯食俸禄、麻疯虫认亲、麻疯不惜方便仙游设二处安济坊:枫亭塔斗山下和榜头林碑。
当时,对居养院和安济坊这两个机构,官府是专款专用地给予优惠地定时定量拨款拨粮。到了南宋,由于财政紧缩,就将安济坊合并居养院里,既收留孤寡老人和无家可归的乞丐,也收留严重患病之人。当时由于医疗条件不好,麻疯病很难医好,所以住进孤老院的病人多是患麻疯病的人。当地人把孤老院也称为“麻疯院”。
在当地一些老百姓的眼里,在麻疯院里患麻疯的病人,终日只吃不干活,却能每年每月定时定量地从官府那里领到钱粮,简直是享受着跟官府里官员或当差领俸禄一样的待遇,为此心里很不平衡,就称他们为“麻疯吃俸禄”。
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做轻活或不干活而能享受到优厚待遇的人称为“麻疯吃俸禄”,说是他们像麻疯病人一样坐享其成。不久,也就演化成一句俗语而在人们口头中流传。
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看到住在麻疯院里人不干活却能吃得好住得好,比自己“要吃着去做”强多了,干脆冒充没有生活来源的乞丐,以贿赂或蒙骗的手段方式混进麻疯院中,与孤老和其他没劳动能力的人住在一起,享受同样待遇。
后来,住在麻疯院里原有的孤老和乞丐们知道了此事。认为混进院里的这些人是要抢夺他们口粮的。为此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串通麻疯病人,叫麻疯病人特意到他们的住处去串门。又特别关照那些假乞丐无赖说,麻疯虫见到生人很快地就会暗暗地飞沾到他身上去认亲。
第二天,果然有麻疯病人到孤老和没劳动能力人的住处来串门,吓得冒充乞丐的人纷纷躲闪,边躲边喊说:“你们这些麻疯阿,会这么不惜方便,越往我身边挤。”“不惜方便”即是说,只顾自己方便而随意行动。
不久,人们就将此事中的“麻疯虫认亲”和“麻疯不惜方便”话语传了出去,以后便成了人们常用的两句俗语。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关键词:莆田讲古方言,莆田的民间故事传说,莆田的语言,莆田的简短传说故事,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的方法。这就是关于《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相似问题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http://eshow365.cn/3-85168-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上一篇: 狗年运程1996生肖年运程?李居明2016年生肖运程
- 下一篇: 狗狗与风水,家中养狗的风水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