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一口气看完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青铜器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05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一口气看完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青铜器,让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2、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三个熊孩子挖到一把青铜戈1、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一口气看完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青铜器,让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青铜器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古代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等,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青铜器上一般铸有铭文,又称“金文”。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铭文是历史学上的重要考古材料,在书法学上金文是一种重要的字体。
代表文物
(1)司母戊鼎(商代)高133厘米,重833千克,1939年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司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发现最重的青铜器。据估计,铸造这样大型青铜器,需300多人同时工作,它代表商代青铜器的最高水平。此鼎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鼎是古代的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多被用作祭祀或典礼时盛煮肉类食物的容器,进而演化成中国古代国家和权利的象征。
此鼎1939年出土于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腹内壁铸铭文三字--“司母戊”,显然为鼎的名字,司母戊的意思似乎就是“纪念母亲戊”,是儿子为纪念母亲而铸造的鼎。据研究,宝鼎的主人是商代中兴帝王武丁的儿子--商王祖庚或祖甲。
(2)四羊方尊(商代)通高58.3厘米,四边长52.4厘米,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器物上开外翻形喇叭方口,边长接近器物高度,垂壁中部的四棱上各塑有一只卷角大羊,故名“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整体造型雄伟秀丽,富有和谐的美感,是中国古代青铜技术的代表和象征。新中国建立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务必找到四羊方尊。1952年,终于在前湖南省银行的废品仓库中找到,四羊方尊此时已经变成了20多块碎片。原来,它在日军空袭中被炸成碎片,后来被扔在仓库里,被人们淡忘。1954 年,经过专家张欣如两个多月的修复这件国宝终于恢复了其瑰丽的原貌。
(3)青铜大立人、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文化商代):青铜大立人,通高260厘米,重180千克;青铜纵目人神像,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藏。
三星堆遗址距今 3000-5000年,1929年首次发掘,文物大多流失。1986 年开始大规模发细,出土了4000多件精品文物,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器三器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身躯细长,两手呈抱握状,似乎持有某种东西,衣服上雕刻细密复杂的纹路,系采用分段嵌铸法铸造,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青铜大立人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青铜纵目人神像,是众多纵目人神像中最大的一个,大耳,鹰钩鼻,眼球竟然如圆柱形突出眼眶外 16 厘米,极为夸张。有学者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认为,这就是蚕丛的形象。
(4)毛公鼎(西周);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清道光末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器物与翡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三宝”。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铸造,因主人为毛公而得名,毛公可能是周宣王的一位史官。 毛公鼎的器物特点并无出奇之处,真正使它举世闻名的是铸于其内壁的铭文。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告诫和完整的册命,铭文共32 行,499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铭文。这 499 个铭文字字珠玑,堪称上古书法的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清代末年的书法家无不为之倾倒,争相临摹,郭沫若因此曾赞誉毛公鼎“一鼎一尚书”。
(5)莲鹤方壶(东周):通高125.7厘米,口径横31.8厘米,纵 26厘米,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莲鹤方壶出土时共有一对,两者形制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尺寸有不到2厘米的差别,尺寸比较大,但底部略有残缺的一只,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另一只尺寸小、比较完整的,则现存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之名,源于其上部盛开的莲花中有鹤独立的形态。此器物出土于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子婴墓中,郑国居于楚国和晋国之间,因此,方壶的风格既有中原商周青铜器的肃穆、威严的特性,而绽放的莲花和展翅的仙鹤则明显受到楚国浪漫风格的影响,是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产物。
(6)越王勾践剑(春秋):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此器物是一柄青铜剑,春秋时期楚墓出土,锋利无比,剑身有鸟篆体铭文:“越王鸠浅,自乍甬剑”。经古文字学家破译,认定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这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因此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王者之剑”。 越王勾践剑的铭文在书法史上具有相当高的价值。
(7)曾侯乙编钟(战国):钟架长11.83米,宽3.35米,高2.73米,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曾侯乙墓,是中国目前出土的40多套编钟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组,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宏伟精美的大型乐器。钟架皇曲尺形,长11.83米,分上中下三层,整套编钟共65 枚,总重量2500千克,不同的编钟按发音原理,排列整齐,气魄雄浑,令人惊叹。 曾侯乙墓编钟的每一枚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共 2800字,详细记载了当时各国的乐律名、音节名,是研究古代音律学的重要资料。
(8)秦始皇陵铜车马(秦代);通高106.2厘米,长317厘米,1980年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出土,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藏。秦始皇陵共出土了两辆铜车马,4 匹马驾,大小为当时真车马的一半,由7000多个零部件组成,集金属冶铸、锻打、焊接、抛光、镶嵌、偏金等制造工艺为一体,其形体之大、制作之繁、装饰之美,堪称青铜器冠首。这两辆车马还仅是随葬的车队中的一部分,秦始皇的坐驾可能是6匹马,全车用金银制成。即使如此,秦始皇陵铜车马依然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完整、最华丽的先秦车马,是国宝特级文物。
(9)长信宫灯(西汉):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墓出土,现藏河北省博物馆。此器物很难令人想到是一盏照明灯,铸造于公元前172年,一出土就震惊中外,先后在十几个国家展出过,被誉为“中华第一灯”之所以享有如此盛誉,是因为长信宫灯是一盏清洁环保的“日光灯”此器物右边为宫女,左边为灯具。宫女右臂高举,左手持灯,右臂与灯顶部相通,形成排烟管道,而宫女身躯中空,里面盛水。使用时,蜡烛燃烧产生的油烟和灰烬即可通过排烟管道进入宫女体内,溶解于水中,这样就不会污染到室内的空气。此外,整个器物由人头、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均可以组装拆卸,清洗非常方便。更巧妙的是,灯盘和灯罩还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明方向。
(10)铜奔马(马踏飞燕 东汉);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 10.1厘米1969年甘肃省武威县雷台汉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这件器物海外知名度最高,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后成为联合国发行的数套邮票的主要图案,也被仿制成24K镀金青铜品,赠送给包括美国总统布什在内的外国要人。由于太珍贵,一直被限制出境展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足与秦始皇陵铜车马相媲美。
该器物塑造的形象是,一匹天马仰天长啸,凌空飞奔,而瞬间一蹄正踏在一只飞燕之上,如此动态的情景,极富想象力和浪漫气息。该器物的名目不下十几种,诸如“天马”、“马踏龙雀”、“飞燕骝”、“马神--天驷”等等,但最著名的还是“铜奔马”和“马踏飞燕”,据说都是郭沫若命名的。
2、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三个熊孩子挖到一把青铜戈
1970年的腊月二十四日,是学校放寒假的第一天。一大早,位于淄水河畔的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敬仲乡白兔丘村15岁的高洪智,与好伙伴高洪俊、崔庆明三人一起,到村子东边的淄水河边玩耍。此时正是腊月天气,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淄水河也早已经被冻得结结实实。三个大半孩子在冰面上滑了一会儿冰,感觉没意思,就顺着河崖堤坡往前走,边走边玩。突然,高洪智发现地上有个像“贝壳”一样的东西,在冬日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他捡起来拿在手上仔细观看,感觉还有点重量,像是实心的,也很坚硬,用它在石头上划,还能划出一道痕迹。
春秋时期青铜神兵——高子戈
高洪智从小就在本地长大,从没见过这个东西,好奇心促使他在周围四处察看,发现河崖壁坡上有个东西,像个“坛子”,半截在外面,半截埋在土里。高洪智喊上高洪俊、崔庆明,三个人一起爬上去,用树枝和瓦片把“坛子”挖出来,发现是个陶罐,已经风化了,一碰就碎,但陶罐里装满了“贝壳”,跟刚才捡到的“小贝壳”一模一样,那个小贝壳应该就是从这个陶罐里掉出来的。高洪智不死心,让高洪俊和崔庆明找来大的树枝和大瓦片,三人再费力地再往下挖,这一挖可不要紧,挖出来一把青铜剑,但因为不小心,把剑柄弄断了。三个人毫不在意,将断剑扔在一旁,又继续往下挖,接着又陆续挖出十一件青铜器,但大部分都被他们弄坏了,只有一个像“戟”的东西比较完整。三人在连环画中见过吕布的“方天画戟”,觉得这个东西跟戟很像,就是比戟小得多,于是给这个东西起名叫“铜戟头”。接着,三人又挖出两个连在一起的铜环,一大一小,大环5厘米,小环3厘米,中间的连接处5厘米,很像今天的手铐。再继续挖,陆续又挖出6节套在一起的铜环,其中还有一节铜环里套着一节骨头。三人吓了一跳,心里发怵,再想想青天白日的,太阳当头照,再说了人多胆壮,加上好奇心和废铜能卖钱的想法,三个人继续往下挖,又挖出几件青铜器。至于那把断青铜剑,后来断在土里的把,被另一个孩子挖出拿走。
70年代的小孩子在一起玩耍
三个孩子折腾了一早上,累得汗流浃背,太阳也已经三杆子高了,该回家吃饭了。于是,三人回到村里,将东西全部放在高洪俊家里,约定好吃过饭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原来,高洪智他们哪懂得什么叫文物,费力地挖这些青铜件,就是觉得它们是金属,拿到废品收购站能换钱。所有才非常卖力地挖了一早上。
没有剑鞘的青铜剑
早饭后,三人拿着这些青铜破烂,来到公社废品收购站,收购站的工作人员(那时候的废品收购站也是集体所有制单位)叫常兆禧,他一看这些青铜器就断定不是普通的破烂,在详细询问了这些东西的来源后,常兆禧判断,这些东西很可能是文物。于是,他将这十几件青铜器过秤称了一下,付给三个孩子5.97元。高洪智等三人高兴地跳了起来,毕竟半天没白忙活,换来了将近6块钱,这太让人高兴了。有人会问6块钱值得这样兴奋吗?要知道那可是1970年,6块钱虽然不是一笔巨款,但也不是小数目,买铅笔都能买120根!买水果糖能买600块!高洪智分给高洪俊2元,分给崔庆明1.97元,自己也分得2元。然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回去了。
废品收购站
第二天,常兆禧就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后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批青铜器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上卿高傒的殉葬品。那把戟其实叫戈,是高傒随身携带的武器,经过清洗后,上面把手处有三个字铭文——高子戈,这11件青铜器中,数这把戈最珍贵,因为它有铭文,被确定是高傒的随身佩戴物品。高傒是谁呢?高傒也叫高子,他可是春秋诸侯国中齐国赫赫有名的上卿,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活动家。是齐桓公麾下的重要谋臣,也是齐国的栋梁之才。与当时的管仲、鲍叔牙齐名。高傒还是高姓、卢姓和柴姓的祖先!2000年6月18日,韩国总统卢泰愚就来到中国山东长清县寻根问祖。高傒是姜子牙的后裔,被周天子派到齐国做公卿大夫,为齐国监国之上卿,对外代表周天子,有点像今天的中央特派员一样。高傒与少年时的齐桓公关系很好,齐桓公没当国君之前叫姜小白,在与哥哥公子纠争夺君位的过程中,高傒居功至伟。所谓“高傒立之,是为桓公”说法就是这么来的。齐桓公当上国君后,高傒位高权重,德高望重,分领三路兵马之一路,与另外一上卿国子共同辅佐齐桓公,齐国一共分为21个乡,高傒分领5乡,国子分领5乡。齐国的军队也分为三部分,高傒与国子分别掌管一部。可以说,除了没有“国君”的名号外,高傒拥有国君所拥有的一切。
齐桓公与高傒秉烛夜谈
更难得的是,高傒知人善任,为齐国的发展强大呕心沥血,立下汗马功劳。他算是齐桓公手下的肱骨之臣,齐国能成为春秋的霸主,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都与高傒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高傒,就没有齐桓公,更没有强大的齐国。高傒辅佐了齐国三代国君,于91岁高龄去世,就安葬在淄水畔。高傒墓东靠淄水,西临齐燕大道,墓冢的北面就是今天的白兔丘村。高傒号白兔,去世后谥号敬仲,今天的敬仲镇、白兔丘村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高傒雕像
这把高子戈,实际上并不大,长29厘米,把长12厘米,最宽处不过10厘米,重150克,也就是三两。据此分析,这把戈应该是高傒的随身佩戴自卫武器,类似于今天的高级干部佩戴的小“手枪”一般,古代没有火器,是冷兵器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都是青铜器,那时候铁还没有被发现冶炼出来,别的金属更没有,中国古代冶炼出来最早的金属就是青铜。而高傒作为国家大员,佩戴的武器自然要合乎身份,他又不是普通士兵,自然不可能扛着一把长戈了。
高傒佩戴的青铜戈
高子戈在1982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珍藏在山东齐国历史博物馆内,作为镇馆之宝。1986年10月的一天,高洪智到博物馆去参观,在展柜中看到这把戈,得知这是国家一级文物,高洪智有点诧异,这不是当年自己挖出来卖掉的那个“铜头戟”吗?在向工作人员询问了它的详细历史后,高洪智才说出当年自己挖出这把戈的故事来。只是时过境迁,当年他才15岁,哪里懂得那么多呢!当年卖了5.97元,还乐不可支的,哪曾想它是国家一级文物啊!
高傒墓碑
那么,当年的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常兆禧觉悟为何那么高呢?原来,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的思想普遍单纯纯洁,哪里像现在的人,这么多的花花肠子呢!再加上国家大力宣传文物知识,动员工作人员到乡下走访搜寻文物,所以那时候的人们警惕性很高,对国家财产更是衷心维护,在潜意识里,大家都认为文物就是属于国家的,所以常兆禧在发现这批青铜器后,马上就报告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这才让国宝高子戈重见天日。
这就是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一口气看完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青铜器》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相似问题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历史上真实的青铜国宝,一口气看完历史上十大著名的青铜器":http://eshow365.cn/3-8106-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