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死后没有被封神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09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死后没有被封神,不是因寿终正寝,而是在死前已经成圣2、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为何叫伯邑考1、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死后没有被封神,不是因寿终正寝,而是在死前已经成圣
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所有的神魔大战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给封神榜选材。这是小说中天庭的玉帝和阐截二教教主在签押封神榜时就决定了的事情,也是阐截二教进行封神大战的起因。故事中封神大战以商周大战的形式展开,战争中战死的各路神仙都去了封神榜,最后成为天庭统率下的各路大神。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也有例外,周文王姬昌在商周大战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却并没有被封神。对此研究封神故事的学者们众说纷纭,其中有种说法便是姬昌是寿终正寝,不能上封神榜,我对此不敢苟同。
封神榜对于天庭而言其实就是个公务员招聘计划,目的就是填充天庭中空闲的大神职位,让他们来运转天庭的职能,协助玉帝管理三界。在《封神演义》的故事开始前,天庭就是个空架子,并没有多少做事的神职官员,天庭的运转实际上都靠着阐截二教来进行。这种业务模式类似于现在的外包,因此天庭本身具有的职权也被阐截二教掌控在手里。这样一来玉帝就被架空,成为了阐截二教的傀儡。玉帝作为天道的化身,自然不能允许这违反天道的情况长期存在,于是提出了完善天庭职能的要求,就是命令昆仑十二金仙到天庭当官。
从元始天尊强烈反对的态度看,这道命令显然不是只针对昆仑十二金仙,而是包含了昆仑十二金仙门下的阐教弟子。这就让元始天尊不太乐意的,因为这样一来阐教就被挖成空架子了。因此天庭方面和阐截二教进行了谈判,谈判的结果就是推出了封神榜,以封神榜的上榜人员来做天庭的神职官员。
对于封神榜的神位,阐截二教的神仙们都没有兴趣。按照小说设定,根性高者为仙,根性低者为神,也就是说封神榜的神位是给低级神职人员准备的。截教在通天教主率领下发展到了万仙来朝的盛况,阐教虽然差点也是精英辈出。天庭与之相比完全就是个草台班子,没有神仙愿意去也是意料中的事情。
在这样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前提下,通过实战来挑选神职公务员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于是我们看到了阐截二教利用商周大战的场景,展开生死搏杀,将死者送上封神榜去当公务员。最后由姜子牙主持封神,充实了榜上的各个神职官位,让天庭可以正常运转。
从最终上榜的神仙来看,既有赵公明、闻仲这样的真大神,也有马氏这种滥竽充数之辈,可见封神榜的神位还是有水分的。封神的权力是掌握在姜子牙手里,由元始天尊遥控指挥,所以神职的分配在人员齐备后就已经确定的。
周文王姬昌没有被姜子牙封神,其实是因为他的灵魂根本没上封神榜,自然没法参加最后的封神大礼。这是封神榜的必要条件,周文王姬昌不满足条件,姜子牙也没有办法。小说中上榜的神仙战死后都会说"一道英灵往封神台而去",可周文王姬昌去世时并无此描述,可见他并没去封神台。
为什么姬昌去世后没有去封神台呢?有人的解释是姬昌为寿终正寝,其它神仙都是在战争中死于非命,所以姬昌没法去封神台。我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牵强,因为元始天尊的原话是"死与红尘杀劫",对于具体的死法并没有要求。在商周大战中除了一般性战死的小兵喽啰没有上榜,其它的神仙和凡人将领几乎都在榜上。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特殊的上榜人士,比如马氏、石矶娘娘、神荼郁垒、柏鉴。清福神柏鉴为黄帝和蚩尤进行涿鹿神战的烈士,死后错过了封神大典,在姜子牙封神时追封。这是上次封神大战的遗留问题,由姜子牙负责善后。神荼郁垒本身就是轩辕庙的门神,在上次大战时就封过,这次算封第二次。石矶娘娘战死于商周正式开战之前,严格来讲并不属于神仙大劫时期,却也被姜子牙封神。马氏根本就没参加神仙大战,是自刎而死的,更没资格封神。姜子牙假公济私,给自己前妻封神,也没有受到天庭追究。
从上述几位封神榜的任职人员看,显然天庭在人员素质这块没有强求。实际上天庭当时也没有挑选的余地,那时候天庭的草台班子先求的是解决需求问题,至于人员素质是下一步操作的任务。在玉帝看来,能把三百六十五个神位填满就不错了,不能指望太高。因此以寿终正寝的名义将周文王姬昌排除在封神榜之外,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也与小说作者的原笔原意相违背。而以姬昌的素质,怎么都比马氏这种滥竽充数之辈强很多,封神榜上不少商周两国的凡人将领和大臣都不如姬昌,以寿终正寝的理由排除姬昌,那是天庭很大的损失。
姬昌虽然是凡人,但本事却不平常,而是凡人中顶尖的。姬昌出任商朝的西伯侯,领有西方两百诸侯和西岐的土地,是四大诸侯中势力最强的。虽然东伯侯姜桓楚被认为是四大诸侯之首,那是他靠着女儿为纣王王后才得到的地位,比能力和势力,东伯侯远远不如西伯侯。而且姬昌在商朝人脉很广,与朝中如比干、黄飞虎、商容等重臣都有很好的私交,在四大诸侯中声望卓著,都证明他有封神的资格。最重要的是姬昌演《周易》,将天皇伏羲所传的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这个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了凡人的范畴。
在《封神演义》中凡人的大臣和将领是不能窥视天道的,所以他们没有法术和法宝。只有阐截二教的弟子,各路散仙妖魔有着法术,能够借此窥视天道,预测天下气运。而姬昌靠着自己推演出来的《周易》,能够精准的预测天下即将发生的大事,可见其已经超越了凡人的范畴。在羑里被囚七年、长子伯邑考被杀、渭水边遇姜子牙等事件中,姬昌的神算都表现得非常精准,可见其能力的卓越。这种能力远比纣王的托梁换柱的武勇强出不只多少,就连纣王这个战败自焚的都能封神,为什么近乎于神的姬昌不能呢?
在中华文明中,八卦是文明开始的象征,推演八卦预测天下气运作为圣人至高无上的能力。天皇伏羲创立了先天八卦,于是诞生了最早的易经《先天易》。于是天皇伏羲被称为圣人,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炎帝神农氏创立了连山八卦,皇帝轩辕氏创立了归藏八卦,于是有了《连山易》和《归藏易》。这三位圣人在《封神演义》中被称为火云洞三圣人,超然于天庭和阐截二教之外。他们既非阐截二教的神仙,也不是天庭册封的大神,而是靠着自己的能力成为圣人的。因此成为神仙并不只有修仙练气或者上封神榜,还有别的途径。
姬昌在前人的基础上悉心钻研,将八卦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有了卦辞、爻辞,这便是现在的《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姬昌在这方面的成就已经不再火云洞三圣之下,而商朝中也有不少人认为姬昌已经是圣人。由此可以看出姬昌成圣已经是必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认为姬昌在死前已经成圣。对于这样的圣人,还有必要去封神榜求封么?
以姬昌的地位,显然不适合在天庭当值的。他的长子伯邑考被封为紫微大帝,次子姬发又是人间周朝的天子,他的地位在天庭就变得很尴尬。他去了天庭,那玉帝的权位就很容易旁落,这也是天庭不允许的。因此姬昌的死更像是轩辕黄帝的死,是一种道教被称为"蝉蜕"的飞升,而这种飞升也被称为尸解仙。姬昌死后并不是以英灵的状态存在,而是以圣人的状态存在。这样的圣人封神榜是不收的,也不敢收,姜子牙也没资格封。所以姬昌只能和火云洞三圣一样超脱于天庭之外,自成一派神仙体系,而不是自降身份去天庭当官。
2、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的长子为何叫伯邑考
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而姬昌的嫡次子为周武王姬发,为何伯邑考的名字如此与众不同呢?
其实伯邑考并不是其本名,伯邑考姓姬,名考,本名为“姬考”。但按照商周时期的风俗,人们一般不用本名称呼贵族,而是用另外的名字来相称。那么伯邑考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伯”:古人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长幼顺序,姬考是嫡长子,所以在名字最前加一个伯字。之后古人有了取字的传统,“伯仲叔季”就在字中体现了。比如司马懿是老二,所以字仲达,他的哥哥司马朗字伯达,三弟司马孚字叔达。还有孙策字伯符,孙权字仲谋,孙翊字叔弼,孙匡字季佐,一看就知道长幼顺序。
伯邑考剧照
“邑”:邑这个字在商周时期可以指封国和国都,代表着很高的权力。伯邑考是嫡长子,自然要继承姬昌的爵位,所以在名字中加邑字。还有一种说法是伯邑考担任的官职叫做“邑”,因当时“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至于考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他的本名。所以伯邑考就可以理解为:姬昌的嫡长子,将来要继承姬发的爵位,本名叫考。
不过史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姬考”这个名字,只有伯邑考,所以人们一般也就把姬昌的嫡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哥哥称为伯邑考。
以上是最通俗的解释,不过还有说法认为伯邑考并不是名字,而是谥号,而这就与伯邑考的悲惨经历有关系了。
《逸周书》有这样一条记载:“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维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黄钺,正国伯。”武王在伐纣前于宗庙中祭祀列祖列宗,其中“邑考”在“文王”之后。而文王包括之前的太王、太伯、王季、虞公都是西周先祖的谥号,所以与其并列的邑考也当属谥号。
而“考”字,自有先考的意思,是祭奠先人的尊称,所以邑考也很有可能是其姬发兄长的谥号,不是名字。虽然伯邑考是姬发的兄长,但长兄如父,而且伯邑考曾为太子,所以在祭祀之列也合情理。
不过伯邑考的死却有些扑朔迷离。伯邑考年长姬发两岁,但身为嫡长子的他却在父亲姬昌驾崩前去世了,其死因不明。关于伯邑考的死因,人们最熟悉的是他被妲己、商纣王害死,然后做成肉羹被他父亲吃掉了。这个说法最早出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
“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
大意为纣王把姬昌囚禁在羑里,让其长子伯邑考去朝歌作人质,为他驾车。后纣王杀掉了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了姬昌,还说圣人不会吃用自己儿子做的肉羹。虽然姬昌心知肚明,但为了活命还是将其吃掉了。纣王知道后说,谁说姬发是圣人啊,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都不知道。这种说法由于被《封神演义》采用,为世人熟知,但其实并不为信。
伯邑考剧照
还有一种说法是伯邑考是病逝的。直接原因是周文王将伯邑考的太子之位废除,立姬发为太子,伯邑考被废后不久病逝。这件事记载于《史记》中:
“同母兄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这里提到了伯邑考被废的原因,就是他不如姬发和周公旦贤能,而且百官群臣都站在姬发这一边,所以姬昌为了国家稳定只能选择废掉伯邑考,改立姬发。而伯邑考在姬昌驾崩前就去世了。
西汉董仲舒据此在《春秋繁露》中又有所改写“伯邑考知群心贰,自引而退,顺神明也。”说伯邑考自知群臣都舍弃自己站在弟弟姬发一边,所以自行隐退,让出太子之位,以顺应神明意志。
无论是被父亲废掉还是自行让出太子之位,都说明身为嫡长子的伯邑考在被立为太子之后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政治斗争,最终由于“众叛亲离”败给了自己的弟弟姬发,丢掉了太子之位,自己也不久郁郁而终。
不过继位的周武王姬发在伐纣前为了凝聚人心,还是将废太子排在了祭祀之列,并赐其谥号为邑考,以示尊重。但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后大封兄弟群臣,却没有给伯邑考的后人分封“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这也体现出政治的残酷性。
更惨的是伯邑考太子被废的故事也被后世用于“废长立幼”的正面典型案例。《后汉书霍光传》曾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
综上,或许是出于商周传统,或许是由于为谥号,所以伯邑考和姬发虽然是亲兄弟,但两人在史籍中的名字却如此不同。而伯邑考名字的背后也潜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政治斗争。
本文关键词:周文王姬昌的故事简介,周文王姬昌是谁,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怎么样,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文王和姬昌是什么关系。这就是关于《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死后没有被封神》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相似问题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周文王姬昌最后结局,周文王姬昌死后没有被封神":http://eshow365.cn/3-67454-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上一篇: 深圳监督网(深圳市招标采购网站)
- 下一篇: 粤德五金电器(赛贝尔五金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