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常识 > 正文
已解决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来自网友在路上 11908190提问 提问时间:2023-08-04 16:44:16阅读次数: 190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90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寺对话石峁 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2、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山西砥洎

1、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陶寺对话石峁 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距今约5000年前,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文化碰撞,社会变革,华夏文明在这里绽放。从4300年前开始,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两岸,河汾之东,陶寺人夯土建都;陕北高原,石峁人砌石筑城。双城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并峙数百年……

近日,“黄河文明的标识——陶寺·石峁的考古揭示”展亮相山西博物院,陶寺和石峁两大遗址出土文物同场展出,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此次展览也是石峁遗址正式发掘以来首次大规模展出,石雕、骨簧、陶鹰、玉钺等珍贵文物,为观众揭开了石峁古城的神秘面纱。

尧都陶寺的礼乐之光

“黄河文明的标识”展由山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山西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石峁遗址博物馆)、临汾市博物馆、延安市文物研究所承办。展览分为“帝尧之都”和“王者圣城”两部分。“帝尧之都”主要展示陶寺遗址出土文物,并以文化相近的临汾下靳墓地和芮城清凉寺墓地文物辅展。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考古发掘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是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中游规模最大的都邑性遗址。遗址清理出宫城、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王陵区、礼制建筑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等功能区域,发掘墓葬千余座。陶寺遗址的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文化内涵等,与史籍所载的“尧都”吻合,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帝尧之都。

此次展览展出了陶寺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石磬等精美文物。展厅里,一件彩绘龙盘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陶盘上的彩绘蟠龙,身体饱满而外张,颇具威严气势。“上古时代的文物有不少呈现龙的形象,到陶寺文化时期,龙真正成为国家形象的代表。彩绘蟠龙盘与一批礼器性质的重器同出于大墓,说明在这个处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社会中,将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说。

彩绘龙盘旁边,陈列着一件由泥质灰陶烧制而成的土鼓,器表饰有绳纹、三角纹等纹样。张慧国告诉记者,陶寺墓葬中出土了不少乐器,由特磬、土鼓和鼍(音“驼”)鼓组成的乐器套组,具备了礼仪乐器的功能,是陶寺礼乐文明的重要代表。

展览中还能看到著名的朱书扁壶。在陶片拼成的扁壶残件上,有两个朱红色的字符,其中一个与甲骨文、金文中的“文”字极其相似。朱书扁壶的出土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早期文字。

精致的玉神面也是颇受观众喜爱的文物。这是一件祭神的礼器,造型典雅,神态安详,玉质莹润,彰显出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尊贵身份。“陶寺玉器是陶寺礼器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玉制度受到同时期文化影响,其中玉琮、玉璧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玉钺与双孔刀有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因素,玉神面与江汉一带的玉人相似。”张慧国说。

丰富的区域性文化交流是中国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陶寺文化吸纳草原大漠的游牧文化、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在碰撞与交融中,将东西南北的多元文明基因植根于晋南,繁衍出中华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

石峁古城的惊世发现

展览第二部分“王者圣城”主要展示石峁古城文物,并以山西天峰坪东遗址和碧村遗址文物作为石峁古城文化的重要补充,以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文物作为连接陶寺文化和石峁文化的重要节点。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榆林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地处黄土高原北端的黄河西岸、毛乌素沙漠东南缘,主要遗存为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砌城址,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的重要考古发现。石峁遗址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对于探索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走进展厅,记者的目光便被一件高60.3厘米的双面人面石柱所吸引。石柱前后两面都雕刻着人面形象,凸目,高鼻,厚唇,表情威严神秘。这是石峁皇城台出土石雕中的精品,采用了浮雕、圆雕、阴刻等多种技法,其造型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复合,并对商周青铜器的造型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石峁玉器闻名于世,是河套地区集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遗址,其种类丰富,制作精美,达到了同期文化的最高水平。此次展览展出了石峁遗址出土的牙璋、玉钺等玉器。

“藏玉于墙”是石峁文化极为特殊的现象。在城墙修建过程中,石峁人将玉器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贿神”行为,表现了石峁统治者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的强烈愿望,其巫术特征大于礼仪特征。

展厅里的一组骨质口簧也是石峁考古的重要发现。口簧是汉唐铁簧、明清口琴的前身,由簧鞘、簧舌及拉线等组成,通过拨动弹性簧舌发出的基频音及其谐波音来演奏曲调。石峁皇城台共出土20余件骨质口簧,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是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弦乐器。有学者认为,骨簧乐律可能对石峁上层控制周边区域、维持社会稳定和维系区域整体稳定等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石峁遗址还出土了大型陶鹰、铜镞、卜骨等文物。“其超大型城址、宏大的建筑、复杂的宗教现象、精美的玉器,及其与周邻聚落形成的多层级关系,都表明在4000年前,以石峁遗址为中心的河套地区形成了高度复杂的社会文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说。

黄河文明的核心标识

陶寺文化与石峁文化的绝对年代大致吻合,两者隔河相望,南北呼应,既有不同又有联系。

“陶寺与石峁这两大都邑性遗址,除了因地理条件的不同,城址建设存在夯筑与石筑的差异外,在典型器物、筑城规划、城址结构、夯筑技术、用玉制度、彩绘图案、杀戮祭祀、铸铜技术等方面显示出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远非承前启后、敌我对峙等简单认识能够概括的。”孙周勇说。

此次展览展出了陶寺和石峁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面貌相似度很高。“陶寺土鼓、陶铃、扁壶等典型陶器,在石峁遗址所在的陕蒙地区也有发现。”张慧国告诉记者,“陶寺早期流行的炊器以釜灶为主,中期受石峁文化影响突然出现陶鬲,并在晚期逐渐增多。”

以黄河为纽带形成的大河文化,在漫长的碰撞、裂变、融合中,产生了以陶寺和石峁等文化为代表的早期国家文明,推动了中华民族最早共同体的诞生和最初中国的演进历程,奠定了中国社会绵延不断、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

“围绕陶寺与石峁这两个代表性遗址来展示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与当时邦国之间的交流、冲突,展现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进而打造文明标识,构成了这个展览的主题。”山西博物院馆员、此次展览策展人崔跃忠说。

为了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陶寺和石峁的历史文化内涵,山西博物院围绕展览主题推出了讲座、沙龙、研讨会、研学游等系列活动。

2、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山西砥洎

这里叫砥洎城。砥,从石、氐声。磨刀石,又为支柱作用的中坚人物或力量的意思。组词砥砺,中流砥柱。洎,从水、自声,灌釜也。往锅里添水,也有浸润、到达,直到的意思。“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一般翻译为“直到(等到)李牧因受诬陷……"为什么叫砥洎,查了半天,网上说这里北临沁河,三面环水,远观坚如磐石,如中流砥柱,故名砥洎。沁水河和“洎”有啥关系我还纳闷了半天。后来才查到,说晋东南的这一段沁河古称洎水。瓶儿大爷说,“沁河古称洎水没见著述,都是人云亦云。洎字的本意就有浸润的意思,看来砥洎城的本意未必就不是:挡住并被水浸润的城池。”这解释其实更贴切些。

砥洎城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出名就是因为上图这些坩埚墙。山西润城自古巨贾迭出,文风鼎盛,又是铁货冶炼及销售中心,冶铁中废弃的坩锅很多,当地百姓便废物利用,堆砌成墙,降低成本,坚固耐久,外包青砖,与城墙无异。年久脱落,才看见蜂窝般的内部。晋商货汇通天下,称雄商界数百年,过去一直都是各大帮商之首,买卖之大,通路之广,至今为人赞叹。这其中,”平阳、泽、潞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泽潞商人是指山西东南部的泽州(今晋城)和潞州(今长治)一带借经营盐铁、丝绸等物起家的商人群体。这一地区东有太行、南有王屋,属山地丘陵地带,虽有漳水、沁水、丹水等在山谷间流过,但长年干旱少雨,仍非宜农地区。明清时期的地方文献记载,这里有大量的人以工商为业。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泽、潞两地产铁的历史很悠久,《隋书·百官志》记载,北齐在今天阳城固隆乡白涧村设有冶铁局,委有专门的官吏,是北齐的七大冶铁局之一。唐代的潞安府发展为各种铁货的集散地。宋代山西的冶铁中心是交城的大通监,泽州的大广冶也是产铁区。1004年“河东转运使陈尧佐,奏减泽州大广冶铁课”。同时泽州还铸造北宋铁钱。庆历六年(1046年),泽州知州李昭遘,因“阳城冶铸铁钱,民畏山险,输矿炭,苦其役,为奏罢铸铁”。关于金代泽州冶铁的记载较少。到了元代,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设立河东提举司掌管河东路的八处铁冶,其一为益国冶,就在泽州高平县西北十里的王降村。洪武、永乐年间,益国冶是全国十三个冶铁所之一,年产铁50万斤左右。在洪武年间对冶铁实行了短暂的官方控制以后,明政府最终允许民间自由冶炼,促进了民营制铁业的发展。泽州阳城在整个山西制铁业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山西很多地方产铁,但“惟阳城尤广”。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阳城制铁业于明代中叶的兴盛,从白巷、润城等村镇的记载中可以窥见一斑。阳城东北部的白巷里原名黑松沟,因为居民冶铁致富,砍光松树修房屋,所以改名白巷里。又因为上、中、下三庄连成一片,白天铁炉相望,夜间火光烛天,人称火龙沟。明正德七年(1512年),刘六、刘七的军队“至阳城东白巷等村,民以铁锅排列衢巷,登屋用瓦击之,贼不能人,引去”[20](p1178)。白巷里东面的润城镇原名老槐树,后来因为铁业兴旺而改称铁冶镇,最后因为要振作文风,在明代万历年间才取名为现在的润城。筑于晚明的润城砥洎城,城墙内壁用成千上万个炼铁的坩埚砌成,所以又称坩埚城。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走进村子就见着施工队,正在东补西盖。村口几户明显修缮过,地上堆满了新做出来的“旧坩埚”。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绿树黄墙,四处乱糟糟的在建设。不晴不阴,天不蓝,没云彩,还挺热。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乡亲们坐在坩埚墙上唠嗑,后头隐约可见清真寺的房尖儿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侧面看的更清楚些。不知这墙里是不是也是蜂窝的?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谦受益。过去的人吧,甭管有没有文化,总是信唯有读书高的。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施工现场免进,像庙。个人家哪有这么宽阔的背影?

仔细看和瓶儿大爷拍的庙好像是一间?(点此查看)屋脊是阳城的琉璃。据说明代故宫的琉璃狮子和十三陵的部分琉璃,就出自阳城匠人之手。不远的阳陵村有一个寿圣寺,寺庙内有一座400多年历史的琉璃塔,没工夫,没去成。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泰山石敢当。过去人用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南北皆有此风俗。据说盛与唐代,保平安,驱妖邪,家门吉祥。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静谧居。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门神常见,大青蛙不常见。还是绿色的,金光闪闪,倍儿生动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谦益居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右手边,“存其心”。前面这叫什么?过街楼?过楼?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怀德堂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石鼓。多漂亮的老东西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淑善。意为贤惠善良,“康宁新喜事,淑善旧家声”。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窑洞一排,外头就是沁水了吧?上面是新路,再外面是新城。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破楼荒草老水新桥,一个城应该是什么样子?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小城大城不一样。大城已经现代化了,返回手来保护小城,还保护的好不?

小城人未必不想大城住。毁掉了再重改,未必是旧滋味。悖论无处不在。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窑已经废了。坐在上头聊聊天。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有人在施工。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普通人家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屋里整整齐齐,旧时气息扑面而来。

照片上的爷爷奶奶健在,此时正在外头晒太阳。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好大的岁数,一点都不像。我说您精神真好,她一指,老头儿比我大多啦。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那,大多了的老先生。没记错的话,88了,像吗?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坩埚墙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鸿胪第。鸿胪是大雁的意思。大鸿胪为上古九卿。明清复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鸿胪第个保留至今的明代民居。有人说这是张敦仁故居。张敦仁是砥洎人,清数学家、藏书家,做过吉安知府,也做过云南盐驿道,宦海沉浮40载,据说又精通方程运算,有著作名《求已算术》。在过去重文轻所有科的时代,数学家都是奇才。但能不能叫鸿胪大夫实在值得商榷。

屋里没人,没往里走。

一天以后有网友留言:

gjfb4863506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2015-05-2210:15:28

这个鸿胪第应该是康熙年郭璋的房子,他在“鸿胪序班(司饮局)”任职,所以可以称为郭璋第。

受教受教,感谢这位朋友。

看来硬说是敦仁故居无非是牵强附会,以讹传讹。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回身看。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

说实话,破。真破。土大垃圾多,满目疮痍,野草遍地,充满了斯人已逝,时代已过的沧桑。只剩断壁残垣诉说往事,三五老宅体味彼时耕读兴家的传统。少见年轻人,都出城去了吧。

也感慨。小小的村庄,出了进士不说,家家门口“存其心”、“谦受益”,彼时农民的品味情趣,要比今天城里人“恭喜发财”高尚多了。

走走看看。

本文关键词:襄汾县陶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古墓,山西襄汾陶寺村,襄汾陶寺文化,襄汾陶寺宴会厅最新消息。这就是关于《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距今40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讲述黄河文明的悠久灿烂":http://eshow365.cn/3-4477-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