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常识 > 正文
已解决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来自网友在路上 11168116提问 提问时间:2023-07-31 02:39:00阅读次数: 116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16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杜甫的著名三别】,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读着让人心酸、心痛2、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与岳阳的不解之缘

1、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读着让人心酸、心痛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火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三吏》

新安吏

作者: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

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

“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出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看。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

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

儿媳妇因为孙子还没有改嫁,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裙在。

我虽年老力衰,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快应征河阳,兴许还可以为军队做早饭。“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我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得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并对唐军补给线施压,加之唐军内部矛盾重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诸将建议,执意与叛军决战,期初两军陷入苦战,均损失惨重,后郭子仪领兵而来,正欲布列战阵,忽而天色巨变,飞沙走石,敌我难辨,两军皆惊,各自奔溃,然唐军之混乱远甚于叛军,甚至于在归途中抢掠百姓。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潼关吏

作者: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疲劳艰辛,潼关要筑一座城关。

城墙比铁还坚固,有万丈多高。

我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地与云相连,城上的堡垒把城墙分成一格一格的战栅,就连飞鸟也不能逾越。

胡贼来犯,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那一仗,哥舒翰潼关战败,兵士死伤极多,很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的将领,谨慎啊!千万别重蹈哥舒翰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三别》

新婚别

杜甫

莬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奈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译文

菟丝子缠着低矮的蓬草和大麻,它的藤蔓怎么能爬得远?

一个姑娘嫁给征夫,倒不如早先就丢弃在大路旁边等死!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晚成亲,今早便告别,也太匆忙了吧。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做女儿时,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

你不要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我本是穷人家女儿,这套嫁衣很久之前就已经做成。

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着你的面洗掉脂粉。

天上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赏析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pí)。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邺城一战兵败,没有家的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萧条凄惨。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垂老别

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垂老别垂老别。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在这风烛残年却栖身无处。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的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伴闻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历史评价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严谨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老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图文均来自网络

2、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与岳阳的不解之缘

​一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岳阳楼,原是三国时期东吴鲁肃为检阅水军操练而修建的阅军楼,却因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璀璨诗文而名扬四海。

洞庭湖,又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碧波荡漾,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岳阳,也因洞庭湖和岳阳楼名扬天下。

“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屈原至此行吟;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于此消愁;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在此重生。

除此之外,贾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陈与义等文人雅士都曾在岳阳驻足,留有传世诗文,或发豪情壮语,或吐不平之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北接湖北,东临江西,上连长江,下抱洞庭,沟通三湘四水,地理位置优越。

从古至今,迁客骚人,风流雅士,多会古城;三教九流,贩夫走卒,亦聚宝地。

作为唐朝著名的“驴友”,杜甫也与岳阳有着深深的羁绊,甚至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原来,在杜甫最初的行程计划中并没有岳阳,他是在阴差阳错之下才来到的岳阳。

有时,我们真应该感谢历史的机缘巧合,才使杜甫没有错过岳阳,才让岳阳留住诗圣。

“自先群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末坠素业矣。”杜甫是西晋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杜甫的祖父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杜甫的父亲杜闲曾任朝议大夫、兖州司马等职,母亲则属于“五姓七望”之一的清河崔氏。

这样看来,杜甫是妥妥的名门之后,家世显赫。

杜甫本可悠哉游哉过完一生,但一场始料未及的安史之乱毁了太平盛世。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唐王朝大厦将倾,杜甫也开始颠沛流离之旅。

听闻严武镇守蜀地,杜甫在乾元元年(758年)年底入蜀投靠严武。

此后七、八年间,杜甫定居成都。

在严武的资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盖了一处草堂,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突患疾病而亡。杜甫也随之失去了依靠,只得离开成都,另谋出路。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达夔州(奉节)。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关照下,杜甫得以暂住,他还意外见到了自己分隔多年的胞弟杜观。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夔州的萧瑟秋景,晚年的体弱多病,大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每念及此,悲从中来,在近两年的夔州时光中,杜甫写诗400多首,包括《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名篇。

有趣的是,杜甫在给友人的诗中曾写道:“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杜甫当前所“思”的岳阳也正好成为了他生命的归宿。

因水土不服,蜀中动乱侵袭以及思念故乡、友人,杜甫决定离开夔州。

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夔州,再次踏上征途,三月到达江陵。

是年春,商州发生过兵乱,北上长安交通受阻;是年秋,吐蕃集结10万兵马入侵灵武、邠州,长安戒严。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杜甫本想北归长安,却因种种原因始终不能成行。

在阴差阳错之下,风雪夹道欢迎之中,杜甫由江陵、公安沿江一路漂泊,于年底辗转来到岳阳。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时值初冬,已飘起了纷纷的小雪;地临岳阳,山越发连绵不绝。

江面上驶过一叶弱不禁风的小舟,在晚风的凛冽和水浪的激荡中,小舟摇摇晃晃。

似乎是预感到接近目的地,一位阴郁集结的老人拉开船帘,探出头来。

岳阳城楼的微弱烛光在风中摇曳,向他挥手表示欢迎。

杜甫强撑着老迈的病体,走到船前,立于风中,向它挥手致意。

突然,一阵巨风刮来,差点将杜甫吹落水中,原来是庄子笔下的鲲鹏正呼啸而过。

杜甫紧了紧身上的薄衣,回到舟中,提笔写下《泊岳阳城下》。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写完诗后,杜甫闭上了眼睛,睡梦中却仍在念叨这两句诗。

船靠岸停下,杜甫从梦中醒来。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在吴越、齐赵等地游历数年的青年,早已不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年轻气盛。

杜甫拿起竹杖,颤颤巍巍下船,一步一回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目光所及终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

李白作为唐朝第一“旅游达人”,可以说,他的诗就是旅游圣地的金字招牌。

而杜甫作为李白的“忠实粉丝”,很大概率从他诗中读过“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或许,在杜甫心中,登岳阳楼也不失为怀念李白的一种方式。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站在李白昔日极目远眺之处,二人的所感却截然不同。

李白昔日是流放遇赦返回,而杜甫则是漂泊躲避战乱,因此李白诗中多欢悦,杜甫笔下多愁苦。

登高怀远是古人诗中一个常见的主题,杜甫也深谙此道。游览名胜古迹,怎能不以诗文传世?

杜甫倚着城墙,眼前看到的是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洞庭湖,心中想到的是民生疾苦、兵荒马乱,百感交集,不禁老泪纵横。

位卑未敢忘忧国,纵使到了人生最微末之处,依然热爱祖国与人民,依然热泪盈眶。

在一颗颗泪珠从眼中流出之时,一行行鲜活且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也从他口中念出……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周围人的眼睛都看向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们从没有亲耳听到过如此震撼的诗作,而有心人早已将此诗摘记下来。

不久,《登岳阳楼》名满天下,被称为五律第一。

尤其是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势磅礴,意境宏大,古往今来为人赞扬。

王士禛赞其“雄跨今古”,刘辰翁评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唐庚赞曰:“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

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又‘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然又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读之则洞庭空阔无际,气象雄张,旷然如在目前。至于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大与诸子迥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杜甫在一片交口称赞中转身,默默离去,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身影。

后来,人们才知道,他就是杜甫。

杜甫年底来到岳阳之后,受到了当地官绅的热情款待,他的心情也明畅了许多,满身疾病也似乎暂时治愈了。杜甫时不时登临岳阳楼,远远地望向北边,无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大历四年(769年)春,花红柳绿,莺歌燕舞,这是杜甫来到岳阳后的第一个春天,他与新结识的朋友裴使君相约登上岳阳楼,把酒临风,开怀畅饮。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在岳阳定居的那一段时间,众多新结识的朋友如裴使君等给予杜甫的生活很大的帮助,他心中充满了感激。

同时,裴使君作为地方要员,也能为杜甫再次踏入仕途做引荐。

因此,杜甫在诗中运用“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自比东汉时的隐士高人徐稚,把裴使君比做礼贤下士的陈蕃,既表明了自己对裴使君的感激之情,又在隐晦地希望裴使君帮自己引荐回朝。

此时的杜甫与我们平时所见悲天悯人的形象大为不同,他展现出了隐忍的一面。

因为只有向裴使君示好、献殷勤,他才有机会重新入仕。

然而裴使君毕竟与杜甫相交不深,所以杜甫只能在诗的结尾借用“渔夫”典故含蓄地表明希望裴使君能赏识自己。

不久,听闻故友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赶赴潭州(长沙),希望在韦之晋手下谋得一份差事。

在前往潭州的船上,杜甫写下了《南征》。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桃花流水,白帆枫林,本是一片春意盎然之景。

然而,面对这幅美景,杜甫却流泪了。

身处逆境,他依然感念皇恩;颠沛流离,他仍想有所作为;年老体衰,他的爱国热忱不减;虽两鬓白霜,仍一心报国。

杜甫前脚刚落地潭州,后脚便听到了韦之晋病亡的消息,对他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否极泰来,在潭州,杜甫与流落的老友李龟年重逢,算是意外之喜。

两人回忆起当年在岐王和崔九府中频繁相见的场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暗含万千感慨。

然而,吹觱栗的张野狐、弹琵琶的雷海青、舞剑的公孙大娘等老友就再也无法相见了。

在潭州定居接近一年,变故再次袭来。

大历五年(77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玠在潭州发动叛乱,杜甫只得连夜乘船逃往衡州避乱。

“郴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从役何蛮貊,居官志在行。”

此时杜甫得到了在郴州作官的二十三舅崔伟的信,召他前往郴州。

杜甫于是动身去郴州投奔崔伟,但在耒阳又碰到了江水上涨,杜甫滞留耒阳。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

洪水阻隔,杜甫五天不得食。

耒阳县令听闻杜甫至此,立即着人送去牛肉白酒。

现在也有说法称杜甫在吃牛肉饮白酒之后就客死舟中,卒葬耒阳,在耒阳市第一中学内还有杜甫墓。

洪水久久不平,杜甫无奈掉转船头,折回潭州。

根据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的说法,“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杜甫病逝于岳阳。

大历五年秋冬之际,行将就木的杜甫从潭州前往岳阳,最终在一条小破船上去世。

岳阳市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仍然保存着杜甫墓祠。

“冬天到了,杜甫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湘江、耒水、汨罗,行船约三千多里;衡阳、长沙、岳阳,奔波始终在路上,以船为家,指“路”为马。

杜甫颠沛流离、壮志难酬的一生,是大唐王朝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文曲星的陨落,也是大唐王朝落幕的注脚。

呜呼哀哉!杜甫于贫病交加中辞世,无疑是悲哀。

杜甫与岳阳的不解之缘,对湖湘大地来说,又是幸运。

参考文献

[1] 杜甫、仇占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

[2] 葛晓音,杜甫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3] 张风莉,杜甫:你从未远去,你一直活在我们堆里,唐诗宋词古诗词.

[4]佚名,先忧后乐岳阳楼:岳阳楼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一处名胜,搜狐新闻.

本文关键词:杜甫的代表作三别是哪三别,杜甫有哪三别,杜甫的著名三别是什么,杜甫的著名三别是哪三别,杜甫的三别有哪些。这就是关于《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杜甫的著名三别,杜甫6首经典长诗《三吏三别》":http://eshow365.cn/3-2200-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