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小常识 > 正文
已解决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来自网友在路上 11128112提问 提问时间:2023-08-14 13:25:11阅读次数: 112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112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历史十大元帅】,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历史十大元帅:十大元帅里,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他们都是谁?2、历史十大元帅,十大元帅命名改名趣闻

1、历史十大元帅:十大元帅里,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他们都是谁?

回望“八一”南昌起义到新中国建立,我军可谓将星璀璨,映耀苍穹。

在如云的战将和浩瀚的战史中,“十大元帅”是众望所归的“军魂图腾”。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十大元帅

他们无一不是在我军建立、发展、壮大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各个关键阶段都做出过最正确的抉择和最杰出的贡献。

不过,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口中,被称作“老总”的却只有3位元帅。

这并不是毛主席“厚此薄彼”,而是对这3位元帅特殊贡献的肯定。

那么,这三位元帅都是谁?

他们有什么样的特殊贡献能让毛主席称为“老总”呢?

光荣的旗帜

很多人不知道,位列“十大元帅”之首的朱老总,他老人家的证书编号是“004”。

那“001”号属于谁?

没错!是贺龙元帅。

虽然贺龙元帅在抗战初期,因为在一线指挥时中了日军的毒气而逐渐淡出了作战岗位,但单凭他两项杰出的贡献就足以让“001”号元帅证实至名归。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贺龙元帅

第一项杰出贡献就是南昌起义。

贺老总在年轻的时候,单兵战斗能力极强,他“两把菜刀”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

1914年,18岁的贺老总开始追随孙中山先生,他在“讨袁”和“护法”中都是靠自己拉起来的部队,而且武器也都是从反动派那抢来的。1921年,25岁的贺老总就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的旅长。这样的位置可不是白来的,完全是靠贺老总自己九死一生拼来的。如果当时他当个军阀,手里的资本也足够了。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贺龙任四川陆军暂编第9混成旅旅长时留影

1926年,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贺老总是师长,到1927年第二次北伐的时候,他已经是号称“钢军”的20军军长了,蒋介石对他拼命拉拢,承诺给他江西省主席的位置。

不过,苦出身的贺老总对蒋介石、汪精卫这帮反动派根本看不上眼,他是著名的左派将领,保护了大批被反动派迫害的我党党员,并安排他们在20军就职,为我党的武装力量培养了大批骨干。

当时,在公众的眼中,他是“虽然不是共产党,但做起事来,比有的共产党员还出色。”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贺龙就任建国军第一师师长时留影

南昌起义前,我党掌握的部队有2万余人,而贺老总的20军也有2万余人,他的态度对起义是否能顺利举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当7月28日,周总理询问他对起义的态度时,贺老总爽快地答道:“党让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大不了失败了,接着上山!”

随即,贺老总被任命为起义前敌总指挥,周总理的所有命令都通过他对外发布。在起义即将开始时,我党内部有的人提出了发对意见,贺老总当时就拍了桌子骂了娘,坚决支持了以周总理为首的“前委”的正确决策。

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爆发。贺老总和刘伯承同志一起亲临前线指挥,他们的指挥部离交火线只有200米,时不时地就有子弹飞过来,经过3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取得胜利,第一支由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正式诞生!

贺老总可谓居功至伟。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南昌起义后,贺老总在瑞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起义部队遭到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在征得组织同意后,贺老总兑现诺言,回到湖南老家山区继续斗争,最困难的时候,他只剩下不到100人,不到100至枪。

但是,习惯白手起家的贺老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建立了湘鄂边根据地和红军武装。

在长征中,贺老总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战天斗地,与红四方面军一起在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毛主席评价贺老总是“红2方面军的旗帜”。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长征胜利结束后的贺龙

想想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伟大历史意义,贺老总可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是他的第二个杰出贡献。

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每一次贺老总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在我党、我军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他这位“老总”实至名归。

人民的光荣

说起担任我军40多年总司令的朱老总,绝对是从头革命到底的老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

胸怀家国的朱老总在1909年就考入中国军校祖师爷级别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并追随孙中山先生,在推翻满清统治的时候,他就已经亲冒弓矢,冲锋陷阵了。在随后的“讨袁”、“护法”战争中打满全场,为保卫共和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朱德元帅

1917年,在我军很多未来的将星还未参加革命的时候,他已经位居滇军旅长,声名显赫。他的实力和威望在平辈中人里也可谓翘楚,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朱老总完全有机会“割据称王”,潇洒几十年。

但是,朱老总毅然把自己的辉煌过往全部“清零”。

在1922年,他毅然选择出国学习革命知识,并于当年,在周总理的介绍下加入了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在德国哥廷根留学时的朱德

和我党很多早期革命家在年轻时凭一腔热血入党不同,入党时的朱老总已经36岁,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已经具备了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他是在极为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入党决定,在成为中共党员的那一刻,他已经为迎接无数的艰难险阻做足了心理准备,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来20多年的斗争中,他能够一直稳如泰山,对革命信念绝不动摇的思想基础。

他老人家和毛主席的照片与马克思、列宁挂在一起,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是革命的精神图腾。

说到我军的建军,就不能不提“天心整军”。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天心整军陈列馆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

朱老总率领的队伍在缺衣少粮、伤亡严重的情况下,于10月21日转战到天心镇。此时,干部伤亡惨重,逃兵严重,军心涣散,1000多人的部队面临崩溃的局面。

队伍中只有朱老总一位起义领导人,林彪、陈赓、粟裕此时还只是他手下的基层干部,无法挑起大梁。

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刻,朱老总慷慨陈词,为大家讲明了革命形势,分析了眼前的困难和光明的前途。

这次重要讲话鼓舞了大家的士气,最终有800多人留下,这些人都是革命意志最为坚定的战士,是革命的宝贵火种,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了未来我军的中流砥柱。

而且,在这些留下来的指战员中很多都是黄埔军校和讲武堂出身的军事人才,在井冈山与毛主席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后,他们成为了红军干部和指挥员的重要来源,为红军的生存和壮大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红军时期的朱德

在井冈山的历次反“围剿”中,游击高手朱老总率领部队屡战屡胜,毛主席经典的游击战十六字方针其实是和朱老总一起在战斗中总结出来的,两人联手,堪称珠联璧合,因此红军在当时被称为“朱毛红军”,毛主席都笑称:“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

同时,在红军每个生死存亡的时刻,朱老总一直都是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在遵义会议上,朱老总为确立毛主席的领袖位置投出了极为关键的一票。而且,他忍辱负重,一直以大局为重,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做出了杰出贡献。毛主席盛赞朱老总:“度量如海,意志如钢。”

在抗日战争中,貌似很多重要战役都没有朱老总的身影,但在事实上,朱老总作为八路军总司令和未来解放军的总司令,他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军的抗战战略和重大战役的部署全部是由朱老总研究后拍板定夺,八路军的胜利,朱老总居功至伟。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在北平西郊机场检阅部队的朱老总

在百团大战之前,朱老总一直亲临一线指挥。1938年2月,蒋介石命令第2战区反攻太原,朱老总、卫立煌和阎锡山三路并进。

朱老总指挥八路军负责战事最为激烈的右路,蒋介石则破天荒地把7个半国军师交给朱老总指挥。

党中央为了安全,决定让彭老总在前线指挥,但卫立煌和阎锡山则坚持只有朱老总才能驾驭紧张的晋东战局。闻此,朱老总不顾52岁高龄,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与彭老总并肩战斗。

战后,朱老总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副司令,这是我军将领在抗日时期的最高军衔,相当于国民党上将。由此可见小肚鸡肠的蒋介石对朱老总的用兵水平和抗战成就也是大为认可。

在对百团大战进行决策和部署后,朱老总返回延安,在看到军民的艰苦生活后,他提出了“军垦”策略,并亲自考察了了人迹罕至的南泥湾。随后,“南泥湾奇迹”诞生,我军的后勤得到了极大保障,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南泥湾”模式也是我国几十年农垦事业的伟大开端。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朱老总

在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朱老总谦虚而真诚地说道:“这是全体指战员的功劳,不应该去夸大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

老人家就是如此的淡泊名利,一心为国为民!

毛主席对朱老总的夸赞最为贴切:人民的光荣”!

横刀立马大将军

彭老总其实是十大元帅中入党最晚的一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军中仅次于朱老总的统帅地位。

这是为什么呢?

彭老总也是苦孩子出身,在加入湘军后,完全是凭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地打到了团长的位置。他在1928年4月,革命最低潮的时刻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红军在初创期的壮大做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彭德怀元帅

1928年7月,彭老总领导发动了平江起义,并在9月以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了红5军,半年内就发展到了5000多人,这在我军的初创期是极为珍贵的武装力量。

1929年,彭老总率部到达井冈山后,又组建了红5军团,这成为日后红1方面军的主力。

1930年春,彭老总率领红5军团连战连捷,追杀反动派军队上百里,攻克长沙并占领了10天,缴获了4000多条枪,几十万银元,不但解救了我党党员和进步人士好几千人,还把部队扩编了7000多人。这样的大胜在红军的初创期可谓辉煌,不但扩充了红军的实力,还极大提高了我党和红军的影响力。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青年彭德怀

随后,彭老总又亲临前线指挥了5次反“围剿”,在长征中,他专打恶战,可以说,是彭老总多次把红军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同时,他坚决拥护毛主席的领袖地位。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彭老总在军事上已经成为仅次于毛主席和朱老总的第三号领导,而且还是红军实际上的前敌总指挥。

毛主席对彭老总“习惯性”地以少胜多极为赞赏,更赋诗赞曰:“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而彭老总并不居功自傲,将诗改为了“唯我英勇红军”。

抗战中,彭老总一直亲临一线指挥,“百团大战”更是打出了中国人的气势,震惊中外。此时,他在军的威望仅次于朱老总。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彭德怀在百团大战前沿阵地

解放战争中,在1947胡宗南20万大军围攻延安时,我军留守的部队只有2万多人,大部分是贺老总的旧部,但此时贺老总在晋绥根据地,无法赶回。

因此,彭老总临危受命临时指挥延安仅剩的“家当”与敌人周旋。其实,这时候的彭老总身为副总司令,应该是坐镇指挥,不应该“屈尊”直接指挥一支一线部队。

不过,彭老总毫不介意,指挥得游刃有余,“以少胜多”胜利完成了保卫党中央、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收复延安的重任。在西北野战军组建后,贺老总高风亮节,毫不介意把自己的老部队交给彭老总指挥,而且贺老总还兢兢业业地负担起西北野战军的后勤工作。

两位老总配合起来相得益彰,为解放大西北立下了汗马功劳。

彭老总的最后一战,就是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如果战败,用身败名裂来形容后果都不过分。但彭老总置自己所有的战功和荣誉于不顾,义无反顾地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指挥240万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打赢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新中国立国之战!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长征结束时的彭德怀

从平江起义到朝鲜战争,彭老总为我国的革命事业连续征战25年,在军中,这样的赫赫战功和资历几乎没有人能望其项背,所以,彭老总位列十大元帅次席,毫无争议。

元帅已逝,但他们光耀天地的伟大贡献将永远被史册铭记,将永远被后世传颂。

2、历史十大元帅,十大元帅命名改名趣闻

作者:程世刚人各有名,名字不仅仅是标识一个人的“符号”,有些人的姓名也寓含着他(她)的抱负和志向,在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中,除聂荣臻外都有着非凡的改名经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历史十大元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

历史十大元帅

作者:程世刚

人各有名,名字不仅仅是标识一个人的“符号”,有些人的姓名也寓含着他(她)的抱负和志向,在新中国1955年授衔产生的十位元帅中,除聂荣臻外都有着非凡的改名经历。

一、 朱德: 红色的品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农历十一月六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琳琅西麓李家湾一个佃农家庭。在他戎马生涯的一生中,曾用过好几个别名。

朱德诞生时,母亲为图个好抚养,像他前面两个哥哥“阿牛” 、“阿马”一样给他取乳名叫“狗儿”。偶尔,朱家也按川北习俗,分别称呼兄弟三人为“牛娃子”、“马娃子”和“狗娃子”。到了4岁,父亲按照朱家的祖传字辈,给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朱老师给朱代珍改名为“朱玉阶”,希望他往后用功读书,要像玉石那样洁白做人,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高登。

1909年初春,朱玉阶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因讲武堂是滇人所办,因此只收云南省人,不招外省人。朱玉阶来到报名处,查阅了登记簿,发现蒙自县还没人报考,他求学心切,于是假称是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并改名为“朱德”。朱德考入讲武堂不久,冒籍报考的事终于被教官们察觉,有几个云南籍的教官立刻把这件事向讲武堂总办李根源报告,并声言要把朱德除名。李根源召见朱德后,见他是可塑之材,立刻打消了开除他的念头,并鼓励朱德努力学习。

1916年,朱德随援川军总司令蔡锷入川,带兵之余,独自悉心研究《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以及二十四史等文献古籍。凡在他所读过的书页上,都盖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的印记。吟诗作赋是朱德一生最大的爱好,他还有个“玉垓”的笔名。当年,怡园诗社辑印的《江阳唱和集》刊载了他的19首诗,诗尾署名均为“玉垓”二字。

“八一”南昌起义失败后,为了迅速壮大革命队伍,1928年1月,朱德化名“王楷”,率领起义军打着国民革命军一四○团范石生部王团长的旗号,发动了著名的年关暴动,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朱德时写道:“这个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的确,在汉语中“朱”又当红色解释,“德”为品德。朱德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一生艰苦奋斗,功勋卓著,忠于人民,待人诚恳,德高望重,堪称“红色的品德”。

二、彭德怀:君子怀德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他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华。得华兄弟三人,他是长子,二弟叫彭金华,三弟叫彭荣华。他幼年时,乡亲们都叫他的乳名“真伢子”。彭得华从小认准一个“真”字,追求真理,讲话必真,做事认真。家乡父老说:“扁豆无虚花,真伢子冒(没)假话。”

彭得华曾给自己起了个号叫“石穿”。那是得华15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湘阴县当堤工,受尽工头的欺压。一天,堤工局长来到工地,堤工们将局长团团围住,要求补发工资,遭到拒绝。富有反抗精神的彭得华和一些堤工们气极了,要把局长投进池塘里。官府知道后要抓得华,他被迫外逃。途中遇暴雨,他躲进一个山洞,听见洞里有滴滴答答的响声,仔细一看,从洞顶上落下的水滴,已把地面的坚石滴成了深窝,这真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啊!他想,受苦人若都能像这水滴一样坚持不懈地斗争,这吃人的旧社会不也能被砸碎吗?于是他取“石穿”为号以自勉,含持之以恒、水滴石穿之意。

1922年,彭得华同邻村少女“细妹子”结婚。婚后不久的一个晚上,得华问妻子叫什么名字,妻子奇怪地说:“我不是叫‘细妹子’吗?”他笑着说:“细妹子是你的小名,你还应该有一个大名。好比人家叫我‘真伢子’,这是我的小名,我还有一个大名叫彭得华呀!”细妹子说:“我就有这么一个名字,没什么大名。” “那好,我给你起个大名。”他想了想说,“男者为乾,女者为坤。你应该做女中的模范,就叫坤模吧!”妻子一听,感到很新鲜,就点头同意了。婚后,彭得华教妻子识字写字,还送她去湘潭女子职业学校学习文化。

婚后没几个月,彭得华应好友黄公略之邀到长沙投考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考取后他回家告诉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怀了。晚上,他对妻子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改名叫彭德怀吗?‘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我不想升官发财,置田买地,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多为人民办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为彭德怀。以后你就叫我‘德怀’好了。”至此,彭得华改名为彭德怀。

1959年庐山会议召开。会上,彭德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大跃进”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左”倾错误上书进行批评,竟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反党集团”主要成员。就在这年8月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上,“理论权威”康生在批判彭德怀时竟别出心裁地在他的名字上大做文章:“你彭德怀,早年起名叫‘彭得华’,野心好大啊,要得中华!还起个号叫‘石穿’,水滴石穿,搞阴谋嘛!”

“文革”初期的1966年12月27日,彭德怀被从成都揪回北京。尽管他身陷囹圄,但忧国忧民之心依然如故。196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国际市场销售镁的情况。彭总读后,于20日夜给周总理写信(署名“石穿” )建议利用好大渡河南岸矿渣中的钙镁资源。

三、林彪:由女名到男名

林彪,1907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林家大湾,原名林育蓉。他与两位在中国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堂兄林育南和林育英并称为“林氏三杰”。

1925年,林育蓉在共进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年年底,武汉地区的中共组织接到了陈独秀、毛泽东联署的中国共产党第62号通告(这个通告以“钟英白”的名义发出)。林育南亲自为林育蓉作口头传达,大意为: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三千名入伍生,望各地迅速多选工作不甚重的同学、少校同学及民校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路费,前往广州投考,以免该校为反动派所据。

林育蓉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决定服从党的决定,报考黄埔军校。林育南亲自为他整理行李,并给在广州的中共领导人及他的熟人、朋友写信,拜托他们照顾林育蓉。到广州后,林育蓉没有先去报考,而是走向了杨家祠堂中共广东区委机关,想先和党组织取得联系。路上他一直想着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进入了黄埔军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开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奋勇、崇尚拼搏、崇尚顽强、崇尚献身的军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时也写作毓蓉、育容)太不适合,太女性化。没见过他的人,看到名字还以为他是一个女孩子呢。

林育蓉从林家大湾走出,进入武汉共进中学时就已考虑改名,他为自己选择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个“彪”字。他曾征求过父亲的意见,但被父亲一口否决。父亲说:“‘彪’的字义还可以,但这个字含有刑戮、凶疾、失败之意,绝对不能改用此名。”

林育蓉一直在改与不改之间犹豫不决,良久,他结束了徘徊,大步跨进了杨家祠堂大门,在门房递上的会客单上,用饱蘸浓墨的笔力透纸背写道:“林彪,18岁,湖北黄冈人,求见恽代英、肖楚女。”“林彪”这个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就是在这张会客单上。林彪受到了恽代英、肖楚女的热情接待和亲切勉励。二人亲自派人把林彪送上了黄埔岛。他如愿以偿,成功地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员。

四、刘伯承:昭昭之明

1892年l 2月4日,刘伯承诞生于四川省开县赵家场。对于他的出世,同许多晚清风云的伟大人物一样,众多热心的“演义家”曾经杜撰了好些神话般的传说:在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他母亲到屋后的深井里去汲水,突然看到水中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金龙”,回家后即有身孕。刘伯承虽说是巧遇龙年出生,但他却生不逢时――因为在这一年的秋末冬初,刘氏家业的开拓者,刘伯承的祖父刘正富和祖母杨氏在7天内先后离开人世,刘氏家庭的成员一个个披麻戴孝,抚棺痛悼,沉浸在辛酸的泪水之中。刘伯承正是在举家服丧的泪水中呱呱坠地的。家里给他取乳名为“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丧带孝,长大后更要尽孝于长辈。

不管刘伯承怎样生不逢时,却是他父亲刘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个儿子。刘文炳是个受过十年寒窗苦,又弃文务农的失意秀才,满腹学问,但做不了官,成为浦里河畔有名的“泥脚文人”。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旧习俗中,这终究算是一种安慰。看到儿子着实惹人喜爱,刘文炳自慰和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不禁想起《荀子·劝学》篇中的章句:“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他自言自语地说道:“好一个‘昭昭之明’,这娃儿就叫刘明昭。”刘氏家族的谱序是“国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辈的起名要求,这是刘伯承最早的名字,父亲后来又为他取字“伯承”,伯,即长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业之意。

五、贺龙:云中之长者

贺龙,1896年3月22日出生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农家庭,小名叫“长长”。他小时候有次玩“打仗”游戏,为争当“指挥官”跃身下河,结果因雨后水急,被冲走几里远,后被人救起,救他的人说这孩子命真长。贺龙的父母便叫他“长长”,根据同音又叫“常常”、“常伢”。贺龙5岁入学时又取名“平轩”。11岁时,因家境贫穷,父母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兴家业。

18岁时,贺龙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后,又取名云卿。这个名字来源于《尚书大传》中的《卿云歌》。相传,上古舜帝传位给治水的禹时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词为:“卿云烂兮。 明明天上。烂然星陈。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按贺氏族谱,贺龙为“文”字辈,本名为“贺文常”。后来,他的父辈们认为“文常”、“云卿”这两个名字,表达不了他们所寄托的期望,议论重新起个响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贺士奎是个教书先生,说:“云卿、文常(长),取其中云长二字演义下去,云中之长者,当然是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者飞跃宇宙之间,降者潜伏波涛之内。龙能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我看就以‘龙’字为主,再加一个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么字呢?他们始终没议出个结果来。在一旁的贺文常说:“我看就用一个‘龙’字吧,又好说,又好记,就叫‘贺龙’吧!”从此他就改名为贺龙。

贺龙在青年时期即蓄了胡须,在大革命时期,湘西桑植家乡的人民给他起了个绰号,尊称他为“胡子”或“贺胡子”。有一首民歌就这样唱道:“大地乌云掩太阳,一朝消散又重光。忽闻各处人喧闹,胡子果然转故乡。”

六、陈毅:士不可不弘毅

陈毅,190l年8月26日生于四川省乐至县薛苞镇张安井村。陈家是按照“尧舜禹汤、文武荣昌、世德延远、福寿绵长”的谱系,循序排辈的。陈毅的祖父叫陈荣盛。父亲叫陈昌礼,学识渊博,喜爱琴棋书画,又能作诗填词;母亲黄培善性格刚毅,为人贤惠。陈毅自幼跟父亲认字,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

陈毅5岁那年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陈毅从小勤奋好学,记忆力强,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与下棋。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苏洵,曾说他“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北宋文学家苏洵,字明允,为此陈毅曾将“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

古代思想家曾子有一句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千百年来,这句名言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陈毅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赴法勤工俭学。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从此,陈毅常用“弘毅”来警策自己。他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血气方刚,英勇无畏,人如其名,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百折不挠,鞠躬尽瘁。再后来,陈毅还起了一个笔名叫“曲秋”。

 七、罗荣桓:桓桓于征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湘江以东(今属衡东县)的鱼形镇寒水乡南湾村。罗荣桓的家庭属于衡山大族――黑田罗氏,他的祖父罗汇吾,虽然自幼读书却始终没有考上秀才,一生以教书为业,去世时只给后代留下了―斗谷的田。罗荣桓出生后,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按当时习惯,发蒙之后,称号不称名、字,大家都称他“罗宗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龙旗变成了五色旗。这场革命很不深入,到了偏僻的南湾村,除了男人陆续剪掉发辫外,生活一切照旧:农民们仍然在忍饥受寒,种田交租;当地的土豪劣绅肖罗仙、罗凤梧等仍然在耀武扬威。

不过,社会毕竟是要前进的,到1914年,南湾村出现了一件新鲜事,罗荣桓家斜对过的―个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叫罗氏岳英小学。学校―开学,罗国理便把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入高小一年级读书。岳英小学第―任校长罗炳文,曾经到县城进过洋学堂,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明的新派人物。他在学校里开的课,除国文之外,还有算术、博物、历史、地理以及图画、音乐、体操等。罗国理领着儿子去见校长罗炳文。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荣桓对于校长和父亲这番对话,当时不甚了解,他还不懂得选择自己的志愿。不过,这所学校确实为他打开了新的知识之窗。他贪婪地、兴趣盎然地吸收着算术和声、光、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八、徐向前:继续向前

徐向前,1901年10月8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在家中排名老六。父亲徐懋淮,晚清秀才,以教书为业;母亲赵金銮,是一位家庭主妇。徐向前出生后,祖母看到是男孩,很是高兴。因为前面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并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

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队伍里出现三种人:有些人变节投降了,把同志的头颅献给敌人作见面礼;有些人动摇退却,脱离革命队伍开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干自己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迎着风浪,继续向前进。徐向前把这三种人作了认真比较,觉得第一种人可耻,第二种人可悲,第三种人可敬。因此,他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立志要做一个继续前进的人,于是便将“象谦”改为“向前”。 

九、聂荣臻:百福骈臻得双全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江津吴摊场附近的石院子,一家人为给他取名费了番周折。聂荣臻的外祖父对其父聂仕先说:“凭空想,一时想不出,你们都是识字的,翻书吧,从书上选一个有福气的名字。”聂仕先夫妻俩都读过几年私塾,当晚,聂仕先把家里的那本《杂志三字经》拿出来,靠在妻子唐氏身边,寻找起儿子的“名字”来。左斟酌,右推敲,夫妇俩把书都翻完了,也没有找出个理想的名字来。

“明天你到我父亲家去借书,顺便征求他老人家的意见。”唐氏对丈夫说。第二天,聂仕先来到岳父家里,把来意告诉了岳父后,便在书案的抽屉里翻书。一会儿,他取出一本《随身宝》坐在椅子上翻阅起来,翻到最后一页,聂仕先脸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走到岳父身边,指着书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讲明,岳父沉吟了一会儿微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聂仕先匆匆回到家里,径直走到唐氏房里,指着书的最后一句说:“‘百福骈臻得双全’,这句话吉利。按家谱排列我儿是‘荣’字辈,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你看要得不?”唐氏高兴地点头同意,想了一下,接着说:“我看娃儿的小名也照这书上取吧,就叫他‘双全’。”聂仕先也点头答应,夫妇俩都高兴地笑了。区别于其他九帅,聂帅用“荣臻”这个名字用了一生,没有改过。

十、叶剑英:民之利剑

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一个贫困的小商人家庭,客家人。叶剑英之父叶钻祥生有8个子女,叶剑英排行第二。父亲很喜欢这个儿子,按照叶氏族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叶宜伟。

叶剑英前面有个姐姐叫稚英,活到十几岁就早夭了,活下来的还有两个妹妹:才英和顺英。当地穷人家有“卖女养男”,卖女儿给人家当童养媳的习惯,这两个妹妹都送人当过童养媳,大妹妹才英后来被送回家来,唯独小妹妹顺英最可怜,两岁就给人家当童养媳,以后又被转卖,受尽折磨,直到解放后才打听到下落,兄妹重逢。活下来的惟一的弟弟叫宜导(道英),也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大的。

1917年夏,叶剑英等几个同学冒着盛夏酷暑,长途跋涉乘火车来到中国西南边陲名城昆明,准备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的承华圃的云南讲武堂。叶剑英进入云南讲武堂后,给梅县家乡的弟弟宜导的信中写下了自己的抱负。他踌躇满志,决心在学校习文练武,作革命的“前驱”,为了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伟”改为“剑英”,立志做“民之利剑”,为国为民,英勇奋战。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剑英”这个名字和“稚英”、“顺英”也是排在一起的,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本文关键词:历史十大元帅,中国历史 十大元帅,十大元帅的历史事件,十大大将名表排名。这就是关于《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历史十大元帅,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有三人":http://eshow365.cn/3-13898-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