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聊聊斋——考城隍
最佳答案 问答题库99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关于【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聊聊斋——考城隍2、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赏识反成341、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聊聊斋——考城隍
走时张秀才送给宋焘一首诗,其中一句:
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眠。
一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直指人心,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才能看出来一个人的善恶。善良不应该是自己的一种欲望,为了善良而善良不是真的善良。
蒲松龄一生追求科举上的成功,可是十九岁后屡次受挫,到四十一岁才补了个岁贡生,一生坎坷。文中宋生遇到考试,即使卧病在床也要强打着力气跟随官吏去考试。像现在有些学校让学生一边打点滴一边上课,或者为了考试一些女生打激素防止考试时来大姨妈影响成绩。这些都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热衷或者说是无奈的妥协吧。
2、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赏识反成34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号柳泉居士,乃山东淄川县人士。著作《聊斋志异》,乃是明清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后人皆称其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在蒲松龄的故里蒲家庄仍然保留着其故居并且还建立了聊斋城。《聊斋志异》中充斥着对于科举制度的批判,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时延续了这一观点。
一、屡试不第的聊斋先生“糊眼冬烘鬼梦时,憎命文章难侍”。这是蒲松龄在小说中,对于自己的评价。蒲松龄和吴敬梓的共同特点,就是同为落榜书生。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二人。正所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 少年科举多坎坷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蒲松龄一生与体制内无缘,但却在文学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在古代读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打马御街。包括现在的山东人仍然有人将,通过考公务员,成为国家公职人员作为人生大事。
作为山东人的蒲松龄,当然不例外。《淄川县志》“顺治十四年,柳泉先生童生试道、府、台位列第一。文名甚籍”。而这一年,他才十九岁。正可谓是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大好。随后接连在县试和府试中,连夺榜首。
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他能够更上一层楼。对于当时的蒲松龄来说,这也是势在必得的。有“南施北宋”之称的施闰章所主持的院试中,他出了一个题目名为《蚤起》。这是取材于《孟子》中“齐人有一妻一妾”。
因为当时实行“八股取士”制度,要求士人根据儒家思想作出自己的评论,也就是议论文。而极富想象力的蒲松龄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创作了一篇描写人情世故的小品文。施闰章为爱才之人,当即评价“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所以年仅二十岁的蒲松龄,在院试中拔得头筹,获得了秀才的名号。一时之间,邻里左右非常羡慕。当时还有许多人因为其是蒙元后裔而十分轻视,但自此之后便名声鹊起。随后,他信心满满的筹备着下一步的打算,朝着进士之路一步步的迈进。
2.漫漫著书育人路
在第一次乡试失利后,蒲松龄趁空闲之余便在路边支起了茶水摊。而别人这么做是为了赚钱糊口,他却是为了听故事。往来的行人,路途颠簸,而古代又没有现在随处可见的超市。所以,看见路边有人难免会驻足歇息。
蒲松龄从不收取茶水钱,他要的是故事。每讲一个故事,便能得到一碗茶水。就这样,蒲松龄的素材逐渐多了起来。他将听取的奇闻异事,都逐一记录下来。晚上回家之后,便挑灯夜战,进行文学处理。
同时,为了养家糊口他还做起了教书先生。去到当地王村有名的富户王氏家中,传道授业解惑。后来,还去往同乡孙蕙所任职的江苏宝应为其充当幕僚。因为思念家乡故土,他又欣然返还。
于是重操旧业,到了当地员外毕际友家担任教书先生。毕家祖上在明朝为官,还曾担任过康熙时期的通州知州。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大户人家。蒲松龄在毕家的角色,相当于是师爷兼老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处理信件往来。
二、柳泉居士不第之因鲁迅先生评价蒲松龄道“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采奕奕,想象力丰富之人却始终无法得到当权者的认可。这其实与当朝的科举制度还有个人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
1. 成也难施,败也难施
“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在古代所有的师生之谊和同学之情都是来自于科举考试。一旦录取,同批考试的就是自己的同学;而负责监考和批阅之人乃为老师。学生,就是其门生故旧。
施闰章对于蒲松龄而言,可谓是有着知遇之恩。在他看完蒲松龄的《蚤起》后评价:“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可见,就其个人而言是非常肯定蒲松龄的学识以及观点的。所以,他才将蒲排在了第一。
但自明朝开始,以至清朝一直实行的“八股取士”法则。即出题和答题内容,必须经世致用。并且,都绕不开“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而蒲松龄的文章,完全是和八股文背道而驰。
八股讲究“代圣人而立言”,让你用圣人的口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蒲松龄的文章,虽然都是发自肺腑而且感情真挚但在时人看来这与离经叛道无异。当时康熙也曾想过八股取士的坏处,但苦于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法。
《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然蒲松龄一生未能考取功名,但他从未忘记立言一事。闲来无事,他还是喜欢收集各种奇谭怪想。并且,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特殊感情。于是便形成了不朽名篇《聊斋志异》。
2.释放错误信号
当施闰章承认了《蚤起》之后,蒲松龄便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的独具一格始终能够得到其他老师的认可。首先来讲,施闰章本人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并且他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是那种不拘一格之人。
对于敢表达自己观点之人,他自然是非常认同。但这就给了蒲松龄一个错误的信号,在他眼中,既然如此英明的施闰章能够赏识自己,那么其他同仁还不一定如他。自然,也会受到除施闰章之外其他人的肯定。
正所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以说蒲松龄是怀着一种侥幸心理,他不想着去改变自己的作文观点而想着能够碰到所有人都像施闰章一样。那么既然你抱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想法,就应该去揣度统治者真正需要什么。
施闰章给了蒲松龄以自信,但也给了他错误的观点。蒲松龄在第一次乡试过后,开始了自己的撰书之路。他用灵活文笔以小说的方式,去应对呆滞、古板的八股取士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
三、惜才的愚山先生“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这是施闰章对于蒲松龄所作八股文之评价。拆开来讲,就是说蒲松龄将前人之书读的非常透彻;而且做起文章来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这是非常正面的评价,蒲松龄也一直坚持着这种写作风格。
1.科举政策的严格
当然,如果是运用在小说的创作上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八股文讲究的是句子长短,音调高低必须对仗工整且绝不允许自由发挥,就连字数也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康熙要求士子“穷经考义无杂荒诞之谈,所擢之文,必令清真雅正”。
而且康熙皇帝自己作文也是朴实简明,从不追求辞藻华丽。正所谓“上行下效”,既然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已经明确了八股文的考试方法,那么就不应该再去追求些其他内容。
在古代读书的目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既然中举是蒲松龄孜孜不倦的追求那么在科考时就不应该再去写神鬼怪诞之事。施闰章当时之所以能够录取蒲松龄,除却其自身原因外还有当时清朝刚坐稳江山对于科举之事管理并不严格。
2. 幸得君王怜悯
蒲松龄前往省城济南,准备参加乡试。眼看着离着梦想的京城,只有一步之遥。但前行之路却戛然而止,这一次他落榜了。然而其并未灰心,毕竟自己还年轻受点挫折不算什么。于是其一次次的参加乡试,但屡屡落第。在七十三岁时,参加最后一次秋闱。朝廷念其年迈,于是给了他贡生的头衔。
归根结底,科举是为皇家招揽人才。那么老板都已经明确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底下官员就绝对不敢再因为欣赏一个人的文采而破格录取。毕竟,什么样的事情也比不过自己头顶的乌纱重要。
蒲松龄屡试不第,不能单纯的将责任归咎于施闰章。他也是出于爱才之心,才将蒲松龄收至麾下。也正是施闰章给的信心,才能够使蒲松龄一次次的参加乡试。不过好在最后蒲公还落得了贡生之名还任职“儒学训导”。虽然只是虚名,但总对得起他一生的科举事业。
四、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如果蒲松龄乡试成功,或者再进一步成为翰林学士。那么可能中国文坛就会少了一个小说家,政坛上有多了一位衣冠之辈。进入了仕途,他就只能忙于政务而无心修行文学。不论他是否中第,都不妨碍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蒲松龄志》
本文关键词:蒲松龄考官,蒲松龄题词,蒲松龄的科举考试,蒲松龄考试的故事,蒲松龄 考试。这就是关于《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聊聊斋——考城隍》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
99%的人还看了
猜你感兴趣
版权申明
本文" 蒲松龄出题官的故事,聊聊斋——考城隍":http://eshow365.cn/3-10356-0.html 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上一篇: 颜色搭配
- 下一篇: 倒数日怎么显示在桌面,如何在桌面查看倒计时提醒